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劳动时机体的调节

劳动时机体的调节
 
摘要: 在劳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实现能量供应 (参见“能量代谢”) 和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以适应不同的生产劳动的需要。这种不断的调节和适应,是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及作业能力所必需。

在劳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实现能量供应 (参见“能量代谢”) 和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以适应不同的生产劳动的需要。这种不断的调节和适应,是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及作业能力所必需。

神经系统 劳动时的每一个有目的的动作,既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特别是在大脑皮质内形成的意志活动——主观能动性),又取决于从机体内外感受器所传人的多种神经冲动,在大脑皮质内进行的综合 (形成一时性的共济联系,以调节各器官系统适应作业活动的需要),来维持人体与环境的平衡。当长期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亦即形成了能提高作业能力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活动。在开始该项作业前,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即已被动员起来,以适应该作业的需要,此现象叫做始动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使在该作业过程中的各器官系统能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加迅速、能消耗更为经济等为目的的。动力定型的建立需要循序渐进,要有节律性和多次重复才能牢固地建立起来,一旦形成即不易改变。若要建立新的动力定型来取代原有的动力定型时,对于大脑皮质的生理功能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如变动过大、过急,可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而易发生事故,应予以注意。可见,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功能状态,对作业时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起着决定作用。

心血管系统 劳动时心血管系统执行供氧、输送养料和排除代谢产物的重要任务。因此,在作业开始后短时间内即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而发生适应性变动,主要表现为心率及血压的变动。

心率,在作业开始前1分钟左右常稍有增加,作业开始后30~40秒内即迅速增加,然后稍下降后又缓慢上升。一般经4~5分钟可达到一个与中等劳动强度相适应的稳定状态。轻作业时心率增加不多。大强度和极大强度作业时能达150~200次/分。当劳动强度过大时,心率开始迅速上升,以后变为缓慢上升直至最大心率而被迫停止工作。一般认为在中等劳动强度下,心率增加若未超过40/min时,则人能继续胜任该项工作。作业停止后,心率可在几秒后出现迅速减少,然后再缓降至原水平。恢复期的长短随劳动强度、工间暂歇、环境条件和健康状况等而异。测定作业时的心率可作为衡量劳动强度的指标; 其恢复期的长短,可作为心血管系统能否适应的标志。可用负荷试验来进行测定。

血压,在作业开始时收缩压即上升,大强度作业时能升高8.00~10.66kPa (60~80mmHg)。舒张压在轻作业时几乎不变,重作业时方上升; 但不如收缩压显著,故导致脉压差变大。当脉压差逐渐增大或维持不变时,体力劳动可继续有效地进行; 但若继续进行紧张而繁重的劳动,脉压可因收缩压下降或/和舒张压上升而下降。当脉压从最大值下降到它的一半以下时,则表示发生疲劳和接近耗竭。作业停止后血压迅速下降,恢复期的长短主要视劳动强度及环境条件而定。血压的恢复一般比心率快。

呼吸 每分钟呼吸次数随体力劳动强度而增加,重作业可达30~40次/分,极大强度作业时可达60次/分。肺通气量则可由安静时的6~8L/min增至40~120L/min。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肺通气量的增加与氧需的程度是平行的。因此,通气量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示机体的氧需和劳动强度。测定肺通气量可作为劳动能力鉴定的指标之一。作业停止后,呼吸的恢复较心率、血压为快。

血液 安静时血糖量为5.55mmol/L。轻作业时肝糖原不断补充肌肉的需要,血糖可保持在稳定水平。中等强度的作业开始时,血糖稍降低,随即从肝脏中动员出更多的糖原,除补偿肌肉活动所需外,还可使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直至作业停止后一段时间。若劳动强度较大或时间过长,或肝糖原储备不足,则可出现血糖降低。如血糖降至正常含量的一半(2.78mmol/L)时,即表示糖原储备耗竭而不能继续劳动。人体糖原储量为300~400g,其中一半在肝脏。如作业时氧需为1.5L/min,则劳动4小时就引起糖原耗竭。

安静时血中乳酸为1.11~1.67mmol/L。大强度作业时乳酸含量可增至11.11~22.21mmol/L或更高。中等强度作业开始时乳酸略为增高,其后乳酸量一般不再增加。作业时由于乳酸及二氧化碳的增多,血中氢离子浓度增高,促使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度增加,血浆内氧分压增大,加快氧向组织移行的速度,使氧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尤以有锻炼者更为明显。

排泄 人的一昼夜排尿量为1.2~1.5L,而食物的性质、饮水量、气象条件、体力劳动强度等均对尿量有很大影响。体力劳动时及其后一段时间内尿量可减少50~90%。其原因有在腹腔神经支配下的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及血浆水分减少等。尿的成分变动较大,重体力劳动时一般未经氧化的代谢产物可随尿液排出。如安静时肾脏1小时排出乳酸20mg,劳动时可增至100~1,300mg。这对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有利。

汗腺具有调节体温与排泄的功能。高低气温、冷热饮料、兴奋或恐惧、体力劳动强度等都能影响汗腺分泌活动。汗液中约98%为水分,其余是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乳酸、尿素、尿酸及其他蛋白代谢产物。体力劳动时汗中乳酸量增多。

体温 劳动时及其后一段时间内体温可有所上升,定利于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的进行。体温升高的多少与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及气象条件有关。一般认为劳动时体温升高不应超过安静时的1℃,超越这一限度则人体不能适应,劳动不能持久,甚至导致不良后果。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09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