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丙嗪引起的职业性皮肤病,不仅见于原料生产过程,亦见于加工及使用过程中中。氯丙嗪引起的皮肤病,其发病机理较复杂,其中间体2-氯吩噻嗪是一强烈的光敏感性物质,同时亦具有致敏作用,是氯丙嗪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致病物质。氯丙嗪盐基及氯丙嗪成盐都是致敏物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光感作用。
氯丙嗪生产过程各个工段接触物的性质不同,皮肤病的类型亦异。光毒性皮炎主要发生在主环工段,发病夏季严重,都是在工作中或工作后,曝晒日光而发生。皮炎局限在暴露部位,皮肤潮红,表面干燥,眼睑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继之局部色素增深,有烧灼刺痛。这种皮炎病程短,在2~3天后,炎症减退,脱屑而愈。但若继续在阳光下接触主环,皮炎可再发。
过敏性皮炎可见于盐基及成盐工段,一般在接触致病物质4~5天到2~3周,或更久后发病。皮疹发生在暴露部位或在与沾有致病物的衣服接触处,局部红肿,并有密集的丘疹水疱,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亦可蔓延至全身。主观瘙痒,病程长,须2星期或更久始愈,常有因病情严重而不得不调离工作者。亦有人发展成慢性,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呈湿疹样皮炎或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样病变。有些人亦可在几次发作后脱敏。
皮肤色素变化主要发生在主环工段操作者,在面、颈等暴露部位,皮肤色素增深,呈棕褐色或棕黑色,夏季更明显,在晒到日光后,局部有灼痛。此外,有些人在发生光毒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后,出现皮肤色素减退斑似白癜风,在调离工作或避免接触致病物一定时期后,可以消失。
由于工作中接触碘或其化合物,指甲可呈黄褐色。操作氯丙嗪成盐工段的工人,除患有皮肤病外,尚有嗜睡、乏力、精神不振等全身不适。
氯丙嗪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发病有一定潜伏期,皮疹好发在手指、手背、前臂或其他与药物接触的部位,局部起红斑丘疹水疱,破后渗出糜烂,有时有苔藓化,表面并有痂皮,裂隙,呈慢性湿疹型。主观瘙痒,病程慢性。
预防在于严格执行工业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措施。要特别注意2-氯吩噻嗪等是强光感物质,因之氯丙嗪的生产还须避免在阳光下操作。对高过敏的患者,当调离工作。治疗为对症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