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柯萨奇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感染
 
摘要:   柯萨奇病毒感染是由A和B两组柯萨奇病毒所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为多种症候群,病情多数较轻,世界各地均有散发或流行,患者多为儿童。由于本病毒的血清型很多,难以制备和应用特异的疫苗预防。在流行期间可隔离患者2周并对其粪便进行消毒。对有密切接触的婴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柯萨奇病毒感染是由A和B两组柯萨奇病毒所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为多种症候群,病情多数较轻,世界各地均有散发或流行,患者多为儿童。

柯萨奇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呈20面体,直径20~30nm,外层为蛋白壳,内含单链核糖核酸,分子量为2.5×106~2.8×106。能耐乙醚、70%酒精和5%来苏、胃酸等,但对氧化剂较敏感,0.1N盐酸或游离余氯在0.3~0.5PPM时很快使其灭活。柯萨奇病毒能使乳鼠致病,根据其致病性的不同而分为A与B两组。A组病毒能使乳鼠产生广泛的肌炎而致松弛性麻痹,但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B组病毒则引起局灶性肌炎,伴痉挛性麻痹,以及脑炎、脊髓炎、心肌炎和肝炎等损害。在组织培养中,A组病毒大都无致细胞病变作用,B组则大多对猴肾、人胚肾和传代细胞有致病变作用。A组病毒分为23个血清型,即A1~22与24(原23型已改定为埃可9型)。B组病毒分6个血清型,即B1~6型。

柯萨奇病毒感染在世界各地广泛散发或流行。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感染早期的传染性最大。本病多系人与人的直接传播,也可通过饮水、食物或苍蝇等间接传播。对易感人群有高度传染性。儿童最易感。病后可获同型免疫力。夏秋发病较多。

病毒经口侵入咽部上皮细胞后在淋巴组织中繁殖,引起口腔、咽部以及呼吸道表浅炎症,甚至间质性肺炎;并可通过胃到小肠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繁殖而引起肠炎;尚可发生病毒血症而引起出疹性发热、流行性胸痛症、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和神经系统炎症等。本病大多是隐性感染。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同一型病毒可引起多种症候群,同一症侯群可由多型病毒所致。其常见症候群有:

急性呼吸道感染 较常见,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各血清型都可引起,最常见者为A21型,其次为A9、24型和B1~5型;也可引起肺炎。B组病毒可在小儿中引起急性喉炎、气管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由A1~6、8、10、16、17、22型引起。其次为B1~5型,患者多为小儿,夏秋为多,常呈暴发,也可散发。在患儿家中常有多个小儿先后发病,相隔2~5日。临床表现为急起发热,热高低不一;咽痛,吞咽时加剧,咽部有疱疹,初起为灰白色丘疹2~6个,分布于软腭边缘和悬雍垂上,也可在硬腭上或咽后壁。1日后形成疱疹,继之成为溃疡。疱疹和溃疡在退热2~3日后消失。

急性淋巴结节性咽炎 由柯萨奇A10型引起,与疱疹性咽峡炎相似,不同的是仅在咽部相同部位出现数个细小的淋巴结节而不形成疱疹与溃疡。

出疹性发热 按出疹的特点可分为: ①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所引起,其次为A5、10型,也可由B2~5型引起。患者多为5岁以下的小儿,每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口腔内各部有许多疱疹,以后形成溃疡。多数患儿在其手足皮肤上,偶或在臀部出现疱疹。疱疹于1周内消失。②风疹样疹热: 可由柯萨奇A与B两组病毒引起,发热高低不一。皮疹为风疹样,多在面、颈与胸部,也可在四肢。耳后与颈后淋巴结肿大不明显。皮疹经3~7日消失。③玫瑰疹样皮疹: 可由柯萨奇病毒B1、5型引起。发热38~39.5℃,经24~48小时退热。发热消退时或消退后在头和躯干部出现玫瑰疹,经1~5日消退。

流行性胸痛症 又称流行性肌痛,绝大多数由柯萨奇病毒B组引起,少数由其A4、6、7、16型引起。常见于夏秋,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一家内可有多个病例发生,同时或相隔2~5日。其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结果与实验乳鼠的肌炎相似。潜伏期一般2~5日,长者可达2周。常为急起发热。主要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肌痛,可涉及全身各处肌肉,但以季肋或上腹部最多见。疼痛性质不一,为刺痛、烧灼痛、刀割痛或紧压痛等,随呼吸、咳嗽或运动而加剧,可伴有压痛。常有发热。无肺炎征象,胸部X线检查亦无异常。肌痛多于3~4天内消失,少数可反复发作,甚至迁延数周。少数病例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心包炎或睾丸炎。

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 主要由柯萨奇B1~5型,少数由A1、4、9、16、19型引起。脑与肝也常有炎变,故又称脑心肌炎。按年龄有二种表现:①新生儿心肌炎:多于出生后一周内发病,迟者可在生后3周以上。起病急骤,初起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食欲减退,大便稀。1~3天后症状消失。间隔1~7天后出现心肌炎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心脏扩大、心音低钝与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显示心肌炎改变。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灰、肺部罗音、肝肿大等心力衰竭现象,多于2~7日,甚至24小时内死亡。轻者可于1周后逐渐恢复。少数可伴有脑炎或肝炎等。②儿童和成人心包炎: 因其心肌常同时受累,故又称心肌心包炎。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后有心前区疼痛和心包摩擦音。约半数伴有肌痛与关节痛。X线检查显示心包积液,且常伴有左侧胸腔积液。心电图显示心包炎改变和传导阻滞。血清转氨酶增高,重者可出现奔马律与心力衰竭。

神经系统损害 表现为: ①无菌性脑膜炎: 常由柯萨奇病毒B1~6型,其次由A7、9、16型所引起,A组其他各型也可引起。起病急骤,中度发热,有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加,一般100~200/μl左右,少数可更高,初期以中性白细胞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为主。糖与氯化物正常,蛋白质略有增多,但也可正常。发热4~6日,有时热退后又再发热而呈双相热。病程一般5~10日。②脑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9型引起,其次为A2、4~7、15型和B1~5型。脑炎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初起发热,继以意识障碍,可出现瘫痪、谵妄,甚至惊厥和昏迷。③脊髓灰质炎: 因并非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故又称假性脊髓灰质炎,最常为柯萨奇病毒A7型引起,其次为A2、4、9、10、14型及B1~5型。临床表现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者很相似,但一般瘫痪程度较轻,且易恢复。

急性胃肠炎 可由柯萨奇病毒A9、17、20型和B1~5型等引起,但皆非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体。

急性出血性结合膜炎 可由柯萨奇病毒A9、10、16、24型和B2型引起。其中A24型曾引起流行。潜伏期1~6天。有眼睑水肿、充血、流泪和眼球痛,少数出现特征性结合膜下出血。常见耳前淋巴结肿大。病程1~2周。

此外,柯萨奇病毒A4、9、10、20型,B4~5型可引起肝炎。柯萨奇病毒A5、6型等可引起淋巴结炎。柯萨奇B4、5型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有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柯萨奇B1~5型 可引起睾丸炎。B3~5型与急性胰腺炎有关。B34型则与依赖胰岛素糖尿病有关。

根据前述特征性症候群,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提示柯萨奇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但与埃可病毒感染难以区别,也不能排除其他病毒引起的感染。故确诊须靠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①病毒分离: 从患者体液或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有助于确诊。如仅从咽分泌物或粪便中分离出病毒,尚须排除病毒携带的可能性。②血清学检查: 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中和试验有诊断价值。补体结合试验有异型交叉反应,故其诊断价值较小。

目前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只有针对各症候群进行对症治疗。

由于本病毒的血清型很多,难以制备和应用特异的疫苗预防。在流行期间可隔离患者2周并对其粪便进行消毒。对有密切接触的婴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943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