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摘要: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为主要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急性传染病。除侵犯腮腺外,尚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乳腺炎等,可与腮腺炎同时发生,也可发生于腮腺炎之前或之后,或者单独出现。本病仅发生于人类,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传染源为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为主要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急性传染病。除侵犯腮腺外,尚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乳腺炎等,可与腮腺炎同时发生,也可发生于腮腺炎之前或之后,或者单独出现。

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系单股核糖核酸型。人是本病毒的唯一储存宿主。腮腺炎病毒可在鸡胚及组织培养如猴肾、人羊膜、HeLa细胞中繁殖。含有病毒颗粒抗原(V抗原)及可溶性抗原(S抗原)2种抗原成分。腮腺炎病毒很少变异,一般仅存在一种抗原型别。病毒颗粒具有血凝素,可与鸡等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并可用以测定病人血凝抑制抗体。S抗原多用以进行补体结合试验。病毒在56℃经20分钟,稀乙醚经30分钟,1%来苏、乙醇、甲醇经2~5分钟皆可灭活。

本病仅发生于人类,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传染源为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发病前7天病毒已在唾液中出现,并持续至发病后9天。表现为睾丸炎或脑膜炎而无腮腺炎的患者,也有病毒自唾液排出。根据血清学及流行病学调查,大流行中隐性感染占30~40%,并有病毒自唾液中排出,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本病借唾液飞沫传播,全年皆有病例发生,多数发生于晚冬及初春。1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约占发病人数90%。成人80%可测出抗体。一次感染后可有持久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

腮腺炎病毒进入人体后的发病过程,存在二种假说。一种认为病毒由口经腮腺导管进入腮腺,在该处增殖后形成病毒血症,再在其他器官如睾丸、脑、胰腺等中致病。另一种认为病毒最初在呼吸道表层上皮中复制,以后进入血中随循环播散至腮腺及其他器官并在其中增殖,再自这些器官第2次进入血中,侵犯第1次病毒血症未侵及的器官。有些病例仅有其他器官受侵而无腮腺受累,或其他器官先于腮腺受累的事实,似更支持第二种假说。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腮腺中有浆液纤维性渗出,腮腺导管周围及腺体壁有淋巴细胞浸润。导管可阻塞或扩张。睾丸受累时轻者仅有间质水肿及浆液纤维性渗出,重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曲精小管上皮破坏及堵塞。腮腺炎脑膜炎病变轻微,尸检材料很少。脑炎病变主要为急性血管周围脱髓鞘改变,与感染后脑炎无大差别。

潜伏期14~21天。前驱期症状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继之腮腺肿大作痛,进酸性食物后痛尤明显。腮腺肿大可限于一侧,但多数病人一侧肿大后1~4日又累及对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颔下腺或舌下腺可同时或少数情况下单独受累。腮腺肿大于2~3日达高峰,持续4~5日后消退。病人发热38℃左右,持续约一周。一般成人患者症状较儿童为重。

睾丸炎多见于成人,多发生于肿大的腮腺开始消退之时。病人又发高热,睾丸肿痛。睾丸炎多数为单侧,全病程10日左右。虽然1/3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但即或双侧受累,也很少引起不育。

腮腺炎病毒极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脊液检查至少一半以上的腮腺炎病人有改变。临床有头痛、颈强直表现者,约占腮腺炎病例的10%。全病程约10日,大多恢复而无后遗症。腮腺炎病毒尚可引起乳腺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甲状腺炎、肾炎、多关节炎以及单侧神经性耳聋等。

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有睾丸炎者白细胞总数可增多。腮腺炎患者血淀粉酶增高。有些脑膜炎病例,临床上虽无腮腺炎,但血淀粉酶增高,可能为亚临床型腮腺炎。有胰腺炎的病例除血淀粉酶增高外,血脂肪酶亦升高。脑膜炎病例脑脊液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升高,糖量正常,但10~20%病例亦可减低。

典型腮腺炎病例不难诊断。本病应与化脓性腮腺炎、腮腺肿瘤、药物及其他病毒 (如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甲组病毒)引起的腮腺肿大鉴别。确诊(包括无临床腮腺炎的脑膜炎或睾丸炎病人)有赖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可取血、咽漱液、腮腺导管分泌物、脑脊液及尿,接种组织培养细胞或鸡胚羊膜腔。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方法为补体结合试验。S抗体出现早,下降较快,6~12月后一般已不能测出。V抗体出现晚,迟于S抗体1~2周,效价常较S抗体为高,且持续多年。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S及V抗体效价4倍增加时可以确定诊断。S抗体高而无V抗体者可初步认为是新病例的早期感染; 有V抗体而无S抗体者可认为过去曾受感染。还可测定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

本病无特异治疗,主要对症及支持治疗。重型睾丸炎及脑膜脑炎患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症状,但不能防止睾丸萎缩。腮腺炎、脑膜炎、睾丸炎、预后良好,很少复发或死亡。

腮腺炎病人应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为止。丙种球蛋白一般无被动免疫效果。对1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未患过腮腺炎者,可用减毒活疫苗免疫注射。也有将腮腺炎病毒与麻疹及风疹病毒联合制备疫苗。接种者95%血中抗体阳性,发病率降低,抗体持续最少5年。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048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3-01-09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