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隐球菌病

隐球菌病
 
摘要: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病原体一般首先侵入肺部,然后播散至全身,中枢神经系统最易受到感染。本病多见于淋巴瘤、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功能减退、糖尿病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等药物的病人,但也可发生于正常健康人。除急性间质性肺炎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者可危及生命外,一般肺隐球菌病不经抗真菌治疗也可缓慢自行获愈。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病原体一般首先侵入肺部,然后播散至全身,中枢神经系统最易受到感染。

隐球菌为直径4~8μm的球形厚壁孢子,内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周围为由粘多醣构成的宽阔、折光的胶质样荚膜,直径可达20μm以上。具有抗原性。有时可见出芽孢子,但无菌丝。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为酵母型,初起为乳白色,逐渐转变为棕黄色。

本病在世界各地皆有发生。病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自土壤、空气、水果、鸽粪及正常人的皮肤和粘膜分离出。人体免疫功能低下为隐球菌发病的重要诱因,本病多见于淋巴瘤、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功能减退、糖尿病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等药物的病人,但也可发生于正常健康人。病人以20~40岁者居多,儿童的发病率较低,男性显然多于女性。近年来隐球菌脑膜炎在国内有较多报道,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应予以注意。

含有隐球菌的尘埃微粒被吸入后为肺泡巨噬细胞所吞食。在正常情况下,隐球菌在细胞内很快受到抑制而死亡; 如感染剂量过大或有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疾病或因素存在时,则病原体可生长繁殖而发病。在肺部造成病变的隐球菌可藉血行散播至全身,任何器官组织皆可波及,但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为常见。少数病人可有骨胳和皮肤损害,其余脏器如肝、肾、前列腺等的病变虽有报告,但均甚少见。

隐球菌感染的炎症反应轻微为其病理变化的特征。早期病变组织内可有大量隐球菌,由于病原体产生较多的荚膜物质,病变呈胶冻样,中性粒细胞很少,不化脓,仅有少数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晚期病变为肉芽肿性,病变区有纤维组织增生,有较多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前两者胞浆内皆可有隐球菌。肉芽肿病灶逐渐扩大而压迫周围组织,一般不钙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散性脑膜炎,以颅底部最明显。胶质细胞轻度增生。有时可有血管内膜炎、血栓形成、脑实质软化等。肉芽肿性病灶可发生于脑膜、脑实质和脊髓。肺部病变包括少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肉芽肿形成以及广泛纤维化等;偶有干酪性坏死和空洞形成。

隐球菌病虽为全身性感染,但临床表现往往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由于呼吸道为病原体入侵途径,肺部感染几乎发生于所有病人,然因症状短暂且多不明显而常被忽视。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90%以上的隐球菌病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脑膜炎,少数表现为占位性病变。病人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现象和脑膜刺激征; 此外尚可有眼部并发症如视力障碍、视野改变、视神经萎缩、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网膜渗出性改变等以及面神经瘫痪、听力减退等颅神经损害表现。

肺隐球菌病 肺部隐球菌感染多无症状,有时可表现为低热、轻咳、咯粘液痰、乏力、体重减轻等。少数病人可有胸膜病变,甚至出现胸水。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纹增加、支气管周围浸润或孤立圆形结节阴影,偶也有薄壁空洞形成。在免疫缺陷病人有时发生急性间质性肺炎,X线显示弥漫性炎性浸润或粟粒样病灶。

皮肤粘膜隐球菌病 15%的隐球菌病患者可有皮肤病变,多为全身播散的一部分,单独发生者少见。皮肤损害表现为痤疮样皮疹、丘疹、结节、斑块、脓肿、溃疡等。粘膜损害表现为结节和溃疡,多见于软硬腭 、扁桃体、咽喉、牙龈、鼻中隔等部位。

隐球菌尚可侵犯骨胳,其发病率为5~10%,多见于脊椎、颅骨和长骨隆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骨髓炎。关节炎少见,偶累及膝关节。其他器官如前列腺、睾丸、肝、脾、淋巴结等皆可累及,一般皆伴发神经系统病变。

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血和尿常规检查也多属正常,因此对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或肺部病变病人进行鉴别诊断时,应将隐球菌病的可能考虑在内。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及脑脊液常规检查和生化分析难与结核性脑膜炎或其他真菌性脑膜炎相区别,但其脑脊液的离心沉淀墨水染色涂片和培养可获得隐球菌。约90%的脑膜炎病人,自脑脊液或(和)血清中可测得抗原。脑脊液或血清乳胶凝集试验测定抗原有一定的特异性和诊断价值,但与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偶有交叉反应。以气相色谱测定脑脊液的抗原,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等优点,已开始试用于临床。其他器官、组织的隐球菌病可采取痰、支气管冲洗液、气管分泌物、尿、血、骨髓等作为培养标本。皮肤和粘膜损害的组织检查和培养也能获得病原体。皮肤试验和其他免疫反应的诊断价值不大。应用7镓进行肺扫描可作辅助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者应与脑肿瘤、脑脓肿或脑型血吸虫病相鉴别。肺部X线检查显示圆形结节阴影者须与结核球或肿瘤相鉴别。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预后较差,未经治疗者于诊断确立后3年内几全部死亡,其中70%的病人死于3个月内,80~90%死于1年内。因此医务人员应对隐球菌病的可能保持警惕,早期作出诊断,及时予以治疗。两性霉素B和球红霉素治疗的有效率达70%以上,治愈率约60%左右。每次剂量及给药方法见“深部真菌病”条。疗程宜长,至少3个月以上;两性霉素B和球红霉素的总剂量在成人至少分别为3g和5~6g。两种抗生素皆须经静脉和鞘内给药。治疗结束后应2~3个月复查脑脊液一次,随访期至少1年。一旦有复发现象时,应及时予以重复治疗。5-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脑膜炎也可使2/3的病人获愈;但由于病原菌易对本品产生耐药,故须与两性霉素B合用,前者剂量每日150mg/kg,后者每日0.5mg/kg,鞘内仅给两性霉素B,双氯苯咪唑也有一定的疗效。

除急性间质性肺炎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者可危及生命外,一般肺隐球菌病不经抗真菌治疗也可缓慢自行获愈。因此,如病人免疫功能正常,病情稳定,肺部病变轻或正在消退,无肺外病变,脑脊液、骨髓、尿和前列腺液培养阴性或脑脊液无抗原检出时,可不予以特效治疗。仅严密随访观察,当病人情况不符合上述任何条件时,特效治疗即应开始。皮肤、粘膜、骨胳或其他组织器官的隐球菌病变表示有血行播散的存在,皆应予以抗真菌治疗。与其他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致的深部真菌病一样,加强一般支持疗法,增强病人免疫功能措施皆属重要。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免疫功能促进剂均可应用。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195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