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属于松鼠科,黄鼠属。我国黄鼠中最主要的为达乌尔黄鼠(见图),其他尚有小黄鼠、沙黄鼠、赤颊黄鼠与长尾黄鼠等。达乌尔黄鼠又称草原黄鼠、大眼贼、豆鼠子等,我国东北、华北与西北均可见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贮存宿主,其主要寄生蚤方形黄鼠蚤为传播媒介。黄鼠疫多经家鼠波及到人,偶尔也可直接由黄鼠寄生蚤叮咬人而发病。黄鼠亦为农田害鼠。
达乌尔黄鼠
习性 黄鼠主要生活于干草原,喜居向阳缓坡植株较矮处。耕地附近、村庄周围与道路两侧密度较高,平坦草甸与耕地内较少。为典型穴居兽类。其洞穴明显,可分栖息洞与临时洞两种。栖息洞有窝巢,其深处常位于冻土层以下。一般仅有一洞口,直径6~8cm,周围地面无土堆或浮土,接近洞口的洞道与地面多近于垂直。洞壁光滑圆整,洞道分叉不多,一般不超过3支,最深处约长100~150cm。洞内无仓库,但常有长度不超过50cm的盲端。夏季的栖息洞常较冬眠洞表浅。临时洞无窝巢,长度一般短于150cm,少曲折,较浅,洞口大于栖息洞,常可见浮土与足印。除母鼠哺幼期外,成年黄鼠独居。黄鼠主要以植物为食,偶尔捕食昆虫、蜥蜴等。春季多食植物的根、芽,夏季则多食绿色部分。不饮水,但喜食水分较多的食物。
黄鼠冬眠,多于9月末至10月末入蛰,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蛰。蛰眠期,体温下降至1~5℃,仅较周围气温高1~2℃,呼吸与脉搏很慢。冬眠前,黄鼠将洞干中一盲端向上扩展至离地面10~30cm处为止。入蛰时厚堵原来洞口,与外界隔绝。春季出蛰时,掘开秋季准备的盲端,成为出蛰口。入、出蛰的顺序,均为先雄鼠后雌鼠,先成鼠后幼鼠。
黄鼠白日活动,春秋两季出洞较晚而入洞较早,气温高时活动多。但在炎夏,出洞早而入洞迟,基本与日出、日落时间相吻合,中午则减少活动2~3h。大风大雨时,活动停止,且常于雨前由内向外堵洞。雨后放晴时,活动格外频繁。于经常灭鼠地区,活动规律常有改变,甚至月夜亦外出觅食。
黄鼠每年仅繁殖一次,出蛰后不久进入交尾期,活动频繁。5月上、中旬产仔,孕期约3周,平均每胎产仔6~8只。仔鼠通常于6月初出洞,7月开始分居。此时,幼鼠迁至周围的临时洞中,并逐渐改建为栖息洞。幼鼠成长迅速,至9月底体重可达200g,随即冬眠。翌年出蛰时性成熟,参加繁殖。黄鼠密度稳定,起落幅度不大。灭鼠后,密度回升较慢。其寿命可达6年。
防制方法 密度较高时,宜先用毒饵,继之以熏杀或捕打。毒饵灭鼠的适宜季节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该时黄鼠食物短缺,易于吞食毒饵,且值繁殖以前,可阻止数量高峰的出现; 其次为7月中、下旬,该时幼鼠分居,取食频繁,效果亦较好。常用灭鼠剂对黄鼠的LD50和毒饵使用浓度见下表。
诱饵可用向日葵子、谷物、瓜菜,或新鲜植物的根、茎、叶,也可用其他加有适当引诱剂的载体。毒饵多投放于洞外鼠道两侧,每洞投0.5~1.0g; 为减少对非靶动物的威胁,亦可投入洞内。当鼠密度高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可按间距50m作条带投毒,每米投毒饵2g。特殊情况下可进行航空投毒,每公顷投毒1~2kg。
熏杀法多于夏季使用,每洞可用灭鼠烟剂30~50g,
灭鼠剂 | LD50(mg/kg) | 使用浓度(%) |
磷化锌 氟乙酰胺 氟乙酸钠 毒鼠硅 毒鼠磷 敌鼠钠盐 甘氟 没鼠命 大隆 鼠得克 | 36.32 0.46 0.22 1.63 14.06 0.61 4.50 0.61 0.09 0.23 | 3~5 0.3~0.5 0.2~0.4 1.0~1.5 1.0~2.0 0.2~0.3 3.0~5.0 0.3~0.5 0.01 0.01 |
氯化苦5~8ml,磷化铝3~6g,或磷化钙15~20g。熏前宜普遍堵洞,翌日熏被黄鼠重新掘开的洞即可。熏杀效果较好,但亦有部分黄鼠在投放熏杀剂后迅速堵洞而幸免于死。对此类黄鼠,虽反复熏杀也难奏效,必须改用其他办法。
由于黄鼠洞穴明显,尚可于洞口用捕鼠器械捕杀。用灌洞灭鼠法亦可收到一定效果。处理时先将洞口挖成漏斗状,然后用水急灌。多数黄鼠于几分钟内即爬出洞口,少数溺死洞内,个别鼠可因洞道复杂或急堵洞道而幸存。
牧草茂密地区,黄鼠数量很少。因此,培育高株牧草,防止过牧,可迫使黄鼠迁居。林网和水渠可阻止黄鼠交窜,有利于将之逐片消灭。
黄鼠每年仅繁殖一次,较易压低其数量。每年灭鼠一次,若效果达80%,可抵消其繁殖数量而有余。长尾黄鼠因不取食人工制作的毒饵,只可用熏、捕等法杀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