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更年期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
 
摘要: 更年期精神病,是指一组首次发病于从中年过渡到老年这一年龄阶段的精神病,精神症状以焦虑、忧郁、疑病和猜疑为主,并常伴有各种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

更年期精神病,是指一组首次发病于从中年过渡到老年这一年龄阶段的精神病,精神症状以焦虑、忧郁、疑病和猜疑为主,并常伴有各种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

本病首先由Kraepelin(1896)提出,但它是否为一独立的疾病单元,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争论。大致不外以下三种观点: ①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单元。②认为更年期精神病与内源性抑郁症无法区别,更年期妄想症本质上就是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不能作为独立的疾病单元。③持模棱两可的看法。

我国过去把它作为独立疾病。1979年拟订的分类草案则取消了这一疾病单元,将更年期忧郁症纳入情感性精神病,把更年期妄想症列于偏执状态项下。与国际分类法(ICD-9)基本一致。

据重庆(1973)和上海(1977)的统计,本病占门诊重性精神病人的2.9~4.1%,占住院病人的3.4~4.5%。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女性多为45~55岁,男性55~65岁。

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瞭。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病前性格和精神因素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起病大多缓慢,少数起病较急,急性起病者诱因较为明显。早期症状常类似神经衰弱,且植物神经症状比较明显,表现为失眠、头昏、乏力、健忘、食欲减退、胸腹饱闷、便秘或腹泻、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血压增高、浮肿、盗汗、自汗、畏寒、阵热、性欲减退、月经紊乱或停经等。若表现为上述症状者,称为更年期综合征。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更年期精神病的突出症状。

更年期忧郁症是以情绪焦虑忧郁为主,而精神运动性抑制不明显。病人常过分夸大一些细微小事,把过去的一般缺点看作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或认为自己过去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如今又无力弥补;或认为自己罪孽深重;或把一些躯体不适,归咎为严重的难以治疗的疾病。此外,还可发生贫穷妄想和虚无妄想。病人多有消极自杀或自伤行为。病人智力良好,由于终日焦虑、紧张、抑郁和疑病,工作能力明显下降,但思维、言语和行为并不迟钝。

更年期偏执,见“偏执性精神病”条。

本症不经治疗,则病程冗长。如及时治疗,更年期忧郁症好转较快,更年期偏执好转较慢。具有顽固的疑病症或猜疑对象固定者则预后较差。更年期偏执经随访观察,其中有些属于晚发型精神分裂症。

诊断主要根据起病于更年期,病前性格有多愁善感,过分认真、遇事胆小、多疑和犹豫不决等特征,有一定精神因素,精神症状为明显的焦虑或疑病和猜疑等,并伴植物神经及内分泌失调症象,智能良好。

常需鉴别的疾病有: 反应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药源性抑郁症(如利血平等)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等。

因为更年期精神病是由许多复杂的内外因素造成,所以一般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要指导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中遇到的矛盾与困难,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焦虑,疑病等症状,常用泰尔登,多虑平和安定等。对忧郁、消极等症状,可用三环类抗忧郁药物(如丙咪嗪)、氯丙嗪,奋乃静和泰尔登等。对有严重忧郁和自杀企图的病人可作电抽搐治疗。胰岛素治疗,过去用于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更年期偏执,现已少用。对月经紊乱或过早停经,以及植物神经症状明显的妇女,可给予乙菧酚,或用炔雌醇。男病人可应用睾丸素。有人主张乙菧酚或炔雌醇与睾丸素合并应用效果可能更好。

病人常有自罪和拒食,故应十分注意病人的饮食营养;对有严重消极的病人要特别防范自杀的危险。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207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