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破伤风

破伤风
 
摘要: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伤口侵入人体后产生外毒素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主要临床特征为牙关紧闭,局部或全身肌肉呈强直性与阵发性痉挛。喉痉挛窒息、严重肺部感染及全身衰竭为常见的致死原因。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伤口侵入人体后产生外毒素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主要临床特征为牙关紧闭,局部或全身肌肉呈强直性与阵发性痉挛。喉痉挛窒息、严重肺部感染及全身衰竭为常见的致死原因。

病原学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为厌氧革兰阳性杆菌,长2~3μm,宽0.3~0.8μm。有繁殖体和芽胞两种形态,繁殖体四周有鞭毛,能运动,无荚膜,极易死亡。在普通培养基上亦能生长,在血平板上有溶血圈。多半不凝固牛乳,肉渣培养基中产生气体,有臭味。不分解糖类。芽胞鼓槌样,抵抗力强,普通消毒剂对繁殖体有杀灭作用,但对芽胞则无效。破伤风杆菌可产生三种外毒素,即痉挛毒素、溶血毒素及溶纤维素。

流行病学 破伤风杆菌于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存在于人及家畜如牛、马、羊等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而污染土壤,因此,用人或畜粪作肥料可使细菌播散。细菌繁殖体在不利的环境下即形成芽胞,芽胞可经皮肤或粘膜的创伤如拔牙、中耳炎、痔漏手术等侵入人体。新生儿通过脐带伤口染菌,产妇由于消毒不严的人工流产或分娩而受感染。此外,手术器械或敷料消毒不严;以泥土、尘灰、柴灰、香灰等敷伤口均可导致破伤风。

本病遍布全球,各年龄均可患病,青少年、工人、农民等发生外伤机会较多,易患本病。

发病机理与病理 破伤风的发病需要一定条件,如病原菌侵入需有厌氧环境的各种伤口。破伤风芽胞仅能在缺氧情况下转变成繁殖体,并产生外毒素。伤口中的血供受阻,杂有坏死组织或异物,伴有需氧菌感染等均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的生长。如环境不利,则芽胞不繁殖,待创伤造成缺氧环境时,才繁殖致病。病原菌仅在入侵部位繁殖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所产生的外毒素被吸收后,则可经血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或外毒素先侵袭神经末梢运动板,继沿神经轴传至脊髓的前角细胞,然后循运动神经束进入中枢神经引起临床症状。外毒素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结合后,不易为抗毒素所中和。

病理变化不多。局部伤口有炎变及坏死,通常系杂菌感染所致。脑及脊髓充血及出血,严重患者可有脑水肿。脊髓与延髓运动神经细胞有水肿、核肿大及染色质溶解现象。其他各脏器如心、肝、肾和胃肠道等可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出血。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最短1~2天,最长达数月或2年以上。曾接受抗毒素预防者,潜伏期一般较长。

常见早期症状为咀嚼肌及面肌痉挛,有张口困难、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随后,颈、背、躯干及四肢肌肉迅速阵发强直痉挛,呈角弓反张状态,腹肌硬如“木板”等。在痉挛间歇期,全身肌肉仍紧张强直。肌肉痉挛呈阵发性,可自发,亦可因外界刺激如声响、吹气、强光或触动等所诱发。痉挛发作时常伴相当剧烈的疼痛,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间隔时间长短不一,发作后大量出汗,以后发作渐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亦逐渐延长,疼痛加剧,患者十分痛苦和惊恐,呈体力衰竭,呼吸、谈话及吞咽等障碍,常因喉痉挛窒息或肺炎而死亡。除重症外,患者神志大都始终清醒,体温正常,但由于继发感染或局部创伤炎症,可有体温升高及昏迷等。

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3型:

(1)轻型: 潜伏期一般在10天以上,症状于4~7天内逐渐发展,每天仅偶有肌肉小痉挛发作,牙关紧闭及颈项强直均较轻,无吞咽困难。

(2) 中型: 潜伏期7~10天,症状于3~6天内迅速发展,有明显牙关紧闭、吞咽困难、角弓反张,但无呼吸困难,有轻度发绀而无窒息。肌肉痉挛一般于发病24~48小时后出现,初期较轻而持续较短,逐渐频繁而剧烈。

(3)重型: 潜伏期多在7天以内,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即出现各种症状,并有高热,常因咽喉肌痉挛致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除上述典型表现外,尚有特殊类型,如曾受抗毒素预防注射者可表现为局部破伤风,发作较轻;因分娩或人工流产、断脐消毒不严密可致产妇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正常。伤口分泌物培养有时可分离出破伤风杆菌。

病死率平均为15%左右。重型、产妇及新生儿破伤风的病死率较高。

诊断 如出现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症状不明显时,应详细询问产妇是否经不洁人工流产,新生儿是否旧法接生或断脐时消毒不严,最近有否各种创伤史、特别是深刺伤,受伤后曾否用过尘灰、泥土或不洁纸布等敷伤口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创伤组织或脓液厌氧培养分离出破伤风杆菌,可肯定诊断。破伤风应与马钱子碱中毒、手足搐搦症、狂犬病等鉴别。

治疗 患者最好住单人病室和专人护理。病室要保持安静和温暖。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注意口腔卫生,预防肺炎。必须在患者清醒时喂给高热量流质饮食,不足时辅以静脉补液。

痉挛时间较长,抽搐时发绀,痉挛发作频繁或合并呼吸肌痉挛,有严重肺部感染或气管分泌物较多而咳出有困难,或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消失均需考虑作紧急气管切开术。有缺氧,发绀者吸氧。

根据病情调整镇静剂剂量及用药时间。一般选用氯丙嗪、水合氯醛、巴比妥类镇静药等交替应用,约4~6~8小时一次。肌肉松弛剂可选用中枢性肌肉松弛剂如安定、利眠宁和眠尔通。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的适宜剂量因人而异,必须随时按情况加以调整,务使患者保持安静的轻度睡眠状态,呼吸不受抑制,而又不致发生严重痉挛为度。

破伤风抗毒素或人体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对已与神经组织结合的毒素无中和作用,但对游离毒素和伤口中细菌繁殖所形成的毒素仍起中和作用,故一般主张在发病后仍应使用。根据病情轻重,皮试后应立即给予破伤风抗毒素1万~2万u,肌注或部分静脉滴注,以后视需要再肌注或静注1万~2万u。

人体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剂量为3000u,分3等分肌肉注入3个不同部位。本品应用后血中抗毒素效价迅速升高,于注射后48~72小时到达高峰。

局部伤口应在充分镇静剂及抗毒素注射后1小时进行处理。伤口深者,应先在伤口周围用1万u抗毒素浸润后再行清创。扩创力求彻底,术后用氧化剂如过氧化氢作局部湿敷,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

视创口情况和并发症的有无,应用青霉素、链霉素或四环素。气管切开后,应酌加其他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氯霉素或卡那霉素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伴有高热或昏迷的重型患者。

预防 加强劳动防护,避免工伤事故以预防感染。受伤后用清洁水洗涤伤口,除去异物,必要时扩创,用2.5%碘酒消毒。坚持新法接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普遍推广破伤风类毒素的自动免疫。国内采用磷酸铝吸附精制类毒素,成人初次接种皮下或肌注两次(相隔4~6周),每次均为0.5ml。6月至1年后加强注射一次。以后每10年或受伤时给予加强量1次。儿童一般采用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的三联制剂1ml,皮下或肌注共3次,间隔期均为4~6周。次年及以后每4~5年加强注射1次,每次均为1ml。

被动免疫,国内多采用破伤风抗毒素,先作皮肤试验阴性后,一次肌注抗毒素1500~3000u;对严重污染或开放性创伤者,抗毒素剂量应增加为6000~12000u。国外主张以人体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代替破伤风抗毒素,认为保护效果较好,且可避免因异种血清引起的血清反应。剂量为1次肌注250u,应用后仍有5%发病,但病情一般较轻。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80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