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纽瓦克类病毒胃肠炎

纽瓦克类病毒胃肠炎
 
摘要:   纽瓦克(Norwalk)类病毒胃肠炎是由一类属于细小病毒的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此类病原体均由其暴发胃肠炎的地区命名,且均由急性胃肠炎病人的大便中查见。志愿者口服病原体后能导致急性胃肠炎,其核酸性质尚未被查明,故现尚不能定名分类。近年所知有纽瓦克病原体、夏威夷病原体、蒙哥马利病原体、W病原体及Ditchlig病原体,统称纽瓦克类病原体。

纽瓦克(Norwalk)类病毒胃肠炎是由一类属于细小病毒的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此类病原体均由其暴发胃肠炎的地区命名,且均由急性胃肠炎病人的大便中查见。志愿者口服病原体后能导致急性胃肠炎,其核酸性质尚未被查明,故现尚不能定名分类。近年所知有纽瓦克病原体、夏威夷病原体、蒙哥马利病原体、W病原体及Ditchlig病原体,统称纽瓦克类病原体。

纽瓦克类病毒具有下列共同特点:直径25~27nm,立方对称,无包膜、浮密度1.36~1.41g/ml,迄今尚不能在体外培养,除猩猩外尚未找到合适的动物模型。根据抗原性的差异,此类病原体可分为三组:①纽瓦克病原体,病毒形状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或细小病毒相似。对各种理化因子抵抗力强;于4℃能耐受20%乙醚历18~24小时,在pH2.7环境中可存活3小时,故能抗胃酸,在60℃环境中可存活30分钟。②夏威夷病原体及蒙哥马利病原体,其大小形状与纽瓦克病原体相似,但对热及酸的敏感性尚不明。③W病原体及Ditchlig病原体,较上二组稍小,需通过免疫电镜检查,此组病原体在抗原性上无交叉。

由于目前尚无理想的适用于大量人群调查的方法,故对纽瓦克类病原体的流行病学所知不多。本病多发生于部队、学校、医院及家庭中。家庭中续发病例于初发病例后5~7天发生,家庭人数愈多,发病率愈高。各年龄均可患病,但以大年龄儿童及成人患病最多。根据局限的血清学调查,0~3岁的抗体阳性率仅20%,儿童时期抗体阳性率上升缓慢,18岁以后才迅速增加,50岁以上抗体阳性率达50%。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病人,一般大便排病毒仅在发病后72小时以内,恢复期带毒情况尚不明。传播途径以粪-口途径为主,饮食被污染后可形成暴发。志愿者及黑猩猩的受染前及恢复期血清通过免疫电镜、免疫粘连血细胞凝集及放射免疫检查,得知患病后对同类病原体感染的保护期一般为6~14周,某些病例持续24~42个月,但亦有完全不产生保护性抗体者。目前认为本病血清抗体不能起有效的保护作用,而小肠局部所产生的IgA抗体则起主要保护作用。

肠活检病变主要在空肠。肠绒毛变钝,肠壁固有层有圆形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内有大空泡。电镜下肠粘膜细胞尚完整,但微绒毛变短,扭曲,细胞间隙变宽,上皮细胞内有肿胀扭曲的线粒体。病理生理变化呈短期的蔗糖酶、海藻糖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减低;右旋木糖、乳糖及脂肪吸收障碍,导致渗透压的改变,使体液进入肠腔的量增加,但空肠粘膜的环磷酸腺苷并无增加,亦未查到内毒素,故并非肠粘膜细胞分泌增加所导致。潜伏期一般为24~48小时。突然发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绞痛。吐泻物均为水样液体。伴随症状有低热、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除乏力及食欲减退可持续3天外,其他各症状均于48小时左右消失,故病程一般为2~3天。我国亦观察到与纽瓦克类病毒胃肠炎基本相同的流行。症状以腹泻为主,呕吐较少,血白细胞计数降低,病程持续2~3天。

诊断除根据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外,必须作大便及血清学检查方能确诊。用免疫电镜能在大便中查见病毒颗粒。因大便内病毒于发病24小时达高峰,72小时基本消失,故必须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检查。偶于病后一个月小儿的大便中仍能查到Ditchlig病原体颗粒。将病人急性期2%大便悬液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查抗原,较免疫电镜灵敏100倍。测定抗体可用免疫电镜、免疫粘连血细胞凝集试验、固相放射免疫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放射免疫阻断试验。一般于病后2周血清抗体效价明显升高。

治疗主要为对症、止吐、补液等(见“病毒性胃肠炎”条)。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44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