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肺炎球菌脑膜炎

肺炎球菌脑膜炎
 
摘要:   肺炎球菌脑膜炎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发病率仅次于脑膜炎球菌脑膜炎。并发症及后遗症多,病死率较高。本病散发,因与肺炎的发生有关,故多见于冬春季。以2岁以下婴幼儿及老年患者为多,但成人亦并不少见。

肺炎球菌脑膜炎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发病率仅次于脑膜炎球菌脑膜炎。并发症及后遗症多,病死率较高。

肺炎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呈矛尖状,钝端相接,成对排列。在渗出液中具有明显荚膜。在血琼脂平板或肉汤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细小、圆形、透明、周围绕绿色带,与草绿色链球菌的菌落相似,但较湿润而扁平。肺炎球菌可用凝集、沉淀和荚膜肿胀试验进行分型,不同型别致病力也不同,其中Ⅰ、Ⅱ、Ⅲ型致病力较强,尤以Ⅲ型为著。

本病散发,因与肺炎的发生有关,故多见于冬春季。以2岁以下婴幼儿及老年患者为多,但成人亦并不少见。

本病常继发于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窦炎等,少数病人继发于颅脑外伤或脑外科手术后,但有些患者的原发病灶不易找出。病原菌一般通过脑膜进入血循环,但中耳炎、乳突炎和鼻旁窦炎病人的病原菌可直接蔓延至脑膜。颅脑外伤时,病原菌可直接由创伤入侵脑膜。有先天畸形的婴幼儿,如脑脊膜膨出、脑膜皮样窦道、椎管畸形等,细菌亦可由此侵入脑膜致病。肺炎球菌感染可产生大量纤维蛋白及炎症渗出物,在大脑表面,尤在大脑顶部形成一层帽状纤维蛋白及炎症渗出物,并可迅速造成粘连和包裹性积脓,甚至发生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病程较长时可发生脑室系统脑脊液循环梗阻,脑室扩张甚至脑室积水或积脓等,从而继发颅内压增高,引起失语、偏瘫等后遗症。肺炎球菌另一特点是易于多次复发。复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先天性缺陷、后天性颅骨损伤(尤其是筛板损伤)、慢性病灶的存在和治疗不彻底等。

本病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意识改变、颈项抵抗、克氏征与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但皮疹不常见。有时可在粘膜或皮肤上发现细小出血点,在形态上不同于流脑的瘀点或瘀斑。逐渐出现的深度昏迷及脑神经损害比较常见。如继发于肺炎,则有肺炎的表现。婴幼儿通常表现为惊厥、嗜睡、极度烦躁不安、感觉过敏,突然尖叫、双目发呆、前囟饱满、布氏征阳性等。少数严重的暴发型病例,可因急性弥漫性脑水肿而出现颅内压明显增高。本病常因病情较重、或确诊较晚、或治疗不当而发生并发症,常见的有硬脑膜下积液、积脓或脑积水,其次为脑神经损害、脑脓肿等。

凡病人有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窦炎、颅脑外伤、颅底骨折、脑外科手术后病史、或有某些先天性缺陷等情况,出现发热、头痛伴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等表现时,均应考虑患本病的可能,特别是在冬春肺炎流行季节以及在婴幼儿和老年人。唯一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是脑脊液细菌学检查。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涂片找到革兰阳性双球菌的机会较多(可达87.6%),培养常阳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加,部分病人血培养阳性。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含量的升高,以肺炎球菌脑膜炎最为突出。

本病应与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化脓性脑膜炎鉴别。如脑脊液外观与细胞数不典型时,应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以及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病程中并发的脑膜脑炎鉴别。

本病的疗效和预后,取决于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和正确选择。脑脊液中抗生素平均浓度应明显高于该抗生素对肺炎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抗生素的选择应注意: ①是否有强大的杀菌或抑菌作用; ②是否能通过血脑屏障而达到有效杀菌浓度。

青霉素G为首选。自用大剂量青霉素G作静脉滴注治疗本病后,病死率从几乎100%降至目前的8~25%。青霉素G透过血脑屏障较差,应用大剂量静脉滴注,使脑脊液达到足够的杀菌浓度。成人每日1200万~1500万u,儿童每日20万~30万u/kg,分次静脉滴注,疗程不应少于2周。氨苄青霉素每日150mg/kg,分次静滴或肌注,具有同样疗效。青霉素G鞘内给药,可能招致惊厥、发热、蛛网膜下腔粘连阻塞、脊髓炎及神经根炎等不良反应,故不宜采用。青霉素G与氯霉素或四环素族联合应用有拮抗作用,病死率增高,故不宜联合。如病人对青霉素过敏、可考虑改用氯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氯霉素剂量,成人每日50mg/kg,儿童每日50~75mg/kg,新生儿每日为25mg/kg,分次静脉给予。氯霉素治疗时应密切注意抑制骨髓的毒性反应。肺炎球菌在体外对红霉素很敏感,但该药进入脑脊液受到限制,故疗效较差。红霉素成人每日1.5~2g,儿童酌减,分次静脉滴注。四环素族对肺炎球菌的抗菌活性差(耐药菌株达30~50%),林可霉素及氯林可霉素几乎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头孢菌素类透过脑膜的浓度也不高,故均不宜应用。

目前对本病尚缺乏特异性预防措施,但因大多数的发病与肺炎、慢性中耳炎、鼻炎以及颅脑外伤或先天性缺陷有关,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肺炎非常重要。彻底治疗耳、鼻等慢性病灶,尽可能清除一切先天和后天的有关缺陷和损伤,对本病的预防和防止复发具有一定意义。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59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