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即农村各级居民点,包括乡政府所在地、乡辖集镇和不同规模的村庄。村镇是中国八亿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基地。乡政府所在地和乡辖集镇还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村镇建设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村镇规划时,要注意卫生要求,对改善农村环境,减少疾病,增强农民体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村镇规划可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是根据县、区规划的要求,在乡的范围内统一规划水、田、林、路的同时,相应地确定村镇的布点和规模,安排各类生产基地,配置主要的公共建筑项目。建设规划是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安排村镇内部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据以指导村镇建设。
村镇划卫生要点: (1) 村镇布点与规模: 新农村建设必需考虑村镇布点,布点要因地制宜,在乡政府所在地设置集镇(较大居民点),周围设生产队居民点为基层村,生产大队部所在地为中心服务村。在确定村镇布点时,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作业分布等实际情况和特点,从现有基础出发,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耕作半径,即社员从居民点到耕地周边最远点的距离,一般以2~2.5km为宜。
村镇用地选择,包括原址改建、扩建和选址新建,一般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尽可能选在荒地、薄地和山坡地上,少占或不占耕地。要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沼泽地带、地震断裂带等不适宜建筑的地区,避开已经标明有可供开采的地下资源或有重要历史遗迹的地方。在卫生上要尽量避免在地方病的高发区和严重自然疫源地布置新的居民点,必须在这些地区发展新居民点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村镇用地要求地势高爽、背风向阳、地下水位低、交通方便。地面要有适当坡度,一般不小于0.5%,以利排水、防潮和保持地面干燥。村镇附近要有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水源。
(2)村镇平面布置: 村镇的平面布置,要做到合理布局。生活居住区应布置在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最好的地段;建筑之间应有足够的卫生间距,以利日照、采光和通风。对居住环境没有干扰和对卫生影响不大的工业、手工业(如缝纫、刺绣、编织等),可以布置在生活居住区内。凡产生噪声和有害废水、废气、废渣的社队工业、副业,拖拉机站、车库和农牧业的场院、晾房、畜禽饲养场、积肥场等的用地均应安排在当地居住区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和河流的下游,与生活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以减少污染。并要采取措施治理工业“三废”。村镇的各类仓库用地,一般安排在村镇边缘,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易燃、易爆的生产建筑,均应安排在独立地段,以确保安全。
每个居民点的中心可设置多种公共设施。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设乡办公室、招待所、邮电局、影剧院、俱乐部、文化馆、广播站、商店、食堂、浴室、理发室、中小学校、卫生院、广场、公园以及小型给水设备等。中心服务村可设托儿所、幼儿园、合作医疗站。各种设施要求方便群众。公共厕所要远离水源、食堂、食品加工厂等地段,一般要求距这些建筑物至少20~30m。集镇要安排好集市贸易场地,注意管理卫生。
村镇规划时要重视托幼机构的设置。按规划人口中3~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构成比例进行设计,服务半径最好不超过0.5km,便于家长接送。但地址要远离交通线、湖泊、池塘、大口水井,以保证安全。房屋建筑要朝南,窗户面积要大,保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空气新鲜;要有防蚊防蝇设施;北方要有取暖设施,南方要有防暑风扇;要有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及活动游戏设备,绿化环境,使儿童夏天能在树荫下活动。中小学校也要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幽静的独立地段,并设置体育运动场等。
(3) 村镇给水排水: 村镇给水设施要按照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全面规划。水源应优先选用地下水。水源水质要经过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检验。水源要做好卫生防护,水井周围30m以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不得施用有毒的农药。以地面水为水源时,取水点周围100m半径的水域内不得停靠船舶、游泳、捕捞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取水点上游1000m及下游100m的水域内,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沿岸不得堆放垃圾和废渣,不应设置有害物品的仓库和堆场。应尽量实现集中式给水,采取简易自来水或饮用灌溉两用机井供水,逐步实现自来水入户。
排水规划尽量做到雨水、污水分流。村镇内有足够的排出雨雪水等设施,雨水的排除一般可采用明沟;较大集镇的街道两旁,可采用暗沟或暗管排水。较大的饲养场、卫生院、兽医站和牲畜屠宰场等排放的有害污水和污物,都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防止病菌的传播。积水坑洼要妥善处理,小的可用素土或无机垃圾填平;大的可蓄水养鱼,种植水生植物,防止蚊蝇孳生。粪便要结合当地生产用粪习惯,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无害化处理,规划中要妥善安排积肥场和垃圾处理场,将其布置在接近农田的独立地段内。
(4) 村镇道路绿化:道路建设与村镇环境的整洁、美观和安静有关,并影响住宅的朝向、日照、通风以及微小气候。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村镇主要道路的走向最好是东西向,这样便于道路两旁的住宅都可朝南,能获得最好的日照和适宜的微小气候。道路建设还应满足通风的要求,因为道路是村镇空气流通的脉络,可输入新鲜空气,空气流通能改善村镇的小气候。在夏季炎热的南方村镇,其主要道路的走向应与主导风向平行; 在有强烈冷风或风沙大的地区,道路的走向应尽量与主导风向垂直或采取一定的角度,以减弱风速,防止尘土飞扬。
道路分干道和支路。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干道可以宽些,为9~18m;大队所在地的中心村干道宽为6~9m;一般道路3~6m宽即可。路旁设绿化带,宽度一般为1~2m;绿化带外设人行道,一般宽1.5~3m。
为了排除村镇雨雪水,道路两旁应有排水沟。道路面应中央向两侧排水,一般坡度为0.5~1‰。也应有一定的纵向坡度,一般为1.5~2‰,最大不超过10‰;路面应铺装,以免雨后泥泞难行。
各级公路都应避免从村镇内部穿过,村镇也不应沿公路两侧发展。此外,可考虑在村镇周围修筑环村公路,避免车辆在村内穿行,以减少灰尘和噪声,确保村内环境安静和交通安全。
在村镇规划时,应扩大绿化面积和水面,这对调节气温,改善微小气候,净化空气,防止污染,减弱噪声,美化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绿化面积一般不应小于村镇总面积的40%。绿化分布应均匀。要把路旁、水旁、宅旁的绿化带以及村镇边缘的防护林带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