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白喉

白喉
 
摘要:   白喉是白喉杆菌的有毒株在咽、喉、鼻等部位繁殖,形成假膜并产生外毒素而引起的局部及全身中毒性疾病。临床特点为低热、乏力、咽或鼻、喉部发生灰白色假膜,可导致呼吸道梗阻现象,重者可引起心肌炎或末梢神经麻痹。人是白喉杆菌的唯一宿主,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病人在潜伏期末至抗菌治疗前均有传染性。本症以飞沫传播为主,多于密切接触时受染。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可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

白喉是白喉杆菌的有毒株在咽、喉、鼻等部位繁殖,形成假膜并产生外毒素而引起的局部及全身中毒性疾病。临床特点为低热、乏力、咽或鼻、喉部发生灰白色假膜,可导致呼吸道梗阻现象,重者可引起心肌炎或末梢神经麻痹。

病原学 白喉杆菌为染色不匀的革兰阳性细菌。大小为1~8×0.3~0.8μm,多形,无荚膜或芽胞,当培养基营养不足时,菌体一端膨大呈杵状,可发生分支。菌体内有一至数个异染颗粒。庞氏染色菌体呈淡蓝色,异染颗粒为深蓝色。阿伯特染色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呈蓝色,奈瑟染色菌体呈黄褐色,异染颗粒呈蓝黑色。细菌呈松叶状、L、V、Y、W等形状排列,无动力。常用的培养基为血清鸡蛋葡萄糖混合的凝固培养基,菌落呈灰白色半透明圆形隆起。或用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的亚碲酸钾血琼脂培养基,菌落呈黑色或灰黑色,较扁平的圆形隆起。根据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及生化反应可分为三型:①轻型,菌落光滑凸起,黑色,不发酵淀粉而溶血;②重型,菌落半粗糙、平坦、灰至黑色、发酵淀粉而不溶血;③中间型,菌落光滑、呈黑色中心、不发酵淀粉亦不溶血。对菌型与临床及流行病学关系有二种不同认识。一种认为重型与中间型易引起流行,病情重,病死率高。中间型尚可引起出血性白喉。轻型多产生喉白喉并扩散至气管、支气管,但因毒力轻,不易导致毒血症及死亡。另一种则认为菌型与流行性、病情轻重、病死率高低并无明显关系。

白喉杆菌不耐酸,对干燥、寒冷、光线的抵抗力较强,在干假膜内可存活数月,在各种物品、食品、衣服上可生存数日。对高温、化学药品抵抗力较弱,如58℃10分钟,0.1%升汞、0.5%石炭酸20分钟,3%来苏10分钟均可杀灭之。能产生强力的外毒素,0.1mg/kg即能杀死豚鼠,人的致死量为0.13mg/kg。毒力鉴定可用豚鼠及兔。外毒素有高度抗原性,可导致高价抗毒素的产生。外毒素经贮存、日光照射、化学药品处理或加热至75℃即可减少或丧失其毒性。用0.3~0.5%甲醛处理后可制成无毒性而保持抗原性的类毒素,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抗毒血清。

流行病学 历史上白喉发生于世界各地,可形成流行。自应用自动免疫预防后,发病率直线下降,目前在卫生情况及预防工作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已极少发生本病。

人是白喉杆菌的唯一宿主,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病人在潜伏期末至抗菌治疗前均有传染性。咽白喉常见,鼻白喉症状轻而带菌时间长,轻症或卡他型病人易被忽略,故均为重要传染源。带菌者分为恢复期及健康带菌者二种。单独用抗毒素治疗的患者,恢复期带菌大多为时3周,如并用抗生素,多于12日以内消失,仅个别长期带菌。慢性扁桃体炎或咽峡炎患者带菌状态消失慢。健康带菌者在流行期间可达人口的10%,是易被忽略的传染源。热带地区皮肤白喉病人可成为长期带菌者。

本症以飞沫传播为主,多于密切接触时受染。其次为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食具、手帕等间接传播。通过尘土传播的机会少。污染的牛奶可引起暴发。

人对白喉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体内抗毒素的量,一般血中抗毒素量达0.01u/ml,即可免患白喉。新生儿通过胎盘及母乳获得免疫,故受染者少。1岁以后至儿童期易感性强。15岁以后由于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近年在白喉预防接种开展好的地区,因儿童免疫力普遍增强,发病年龄后移至7~15岁左右。用锡克试验可测定人体对白喉有无免疫性: 即皮内注射0.1ml相当于1/50最低致死量的白喉外毒素,经72~96小时观察红色硬结,直径达1cm以上,经7~10天消退为阳性,即表示对白喉感染无免疫力。如注射后数小时发红、历2~3天消失,则为菌体蛋白引起的变态反应,属假阳性。阴性则无任何反应。锡克试验可用于调查人群免疫水平,预测白喉流行的可能与程度,以决定是否需进行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并可用以测定白喉预防接种的效果。一般于患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偶有数次发病者。本病秋冬季发病率高,10~12月为高峰。三种菌型出现的频率各地差别甚大,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也有很大变化。近年国内外均有轻型占多数的报道。

发病机理与病理 白喉的病变分为局部急性假膜性炎症及外毒素引起的毒血症两种。致病菌一般不侵入血循环。

白喉杆菌侵入粘膜后仅在浅表部位繁殖,约24小时即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坏死与渗出,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红、白细胞、细菌及坏死的上皮细胞于表面凝结成皮革样假膜。初呈白色或浅灰色,以后加深,混合感染时呈黄色,伴出血时呈黑色。假膜质地致密,与下面组织紧贴,剥离时出血,可再形成新假膜。其部位多在扁桃体、咽、喉、鼻腔,可下延至气管、支气管。

白喉杆菌在局部组织血清含铁量适当 (0.15μg/ml左右)的情况下可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对人及哺乳类动物的细胞有毒性,尤其对心肌、神经、肾上腺组织亲和力强。外毒素与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后,通过内摄作用而渗入细胞的胞质液中。由于毒素具有酶样活性物质,阻碍氨基酸的生成,因而阻断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加以影响核糖核酸及三磷酸腺苷的生成,故使细胞坏死。当毒素吸附于细胞表面或在细胞外液中存在时,可被抗毒素中和;当进入细胞后,则抗毒素不能与之结合或对其发生干扰。毒素由局部吸收,通过血循环和淋巴散播于全身,引起中毒症状。其轻重常因假膜部位、范围大小和病期长短而异。咽白喉毒素被吸收最多,扁桃体白喉次之,喉、气管及鼻白喉毒素被吸收量最少。

病理变化以心脏及末梢神经最明显。心肌可呈脂肪变性,玻璃样、颗粒样变性,甚至肌纤维断裂。末梢神经病变以运动神经为主,呈脱髓鞘现象或脂肪变性,神经轴可断裂。麻痹多发生于眼、咽、喉部肌肉,也可发生于四肢或皮肤白喉的局部肌肉。肾上腺充血,退行性变或出血。肾呈混浊肿胀。肝细胞呈脂肪变性或小叶中央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天(1~7天),咽白喉常发病较慢。病人有轻度咽痛或不适,扁桃体中度红肿,其上有点状或片状灰白色假膜,可渐扩大。全身症状为低热或中等发热、乏力、纳差,偶恶心、呕吐。面色常苍白。小儿常不活泼或哭闹、唾液多。咽白喉的轻型仅有低热、假膜范围不扩大,无中毒症状,故易误诊及漏诊。重型则假膜扩散至悬雍垂、咽弓、咽后壁、鼻咽及喉部。易发生继发感染而使假膜呈黄色、污秽灰色,甚至出血而呈黑色。咽部粘膜广泛水肿。颈、颌下、耳下淋巴结均可肿大,有压痛,颈部组织亦可水肿。极重型发病急,假膜范围广,且因出血而呈黑紫色。扁桃体及咽部粘膜高度水肿,使呼吸及吞咽发生困难。口内有腐臭味。颈部至锁骨上窝软组织可明显水肿,称为“牛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或体温不升,烦躁、面灰白、呕吐、呼吸急促、脉弱而速、血压低,可有心扩大、心律失常、奔马律,此时极易引起死亡。

喉白喉多由咽白喉向下扩散所致。少数为原发性。单纯喉白喉,毒素吸收较少,中毒症状较轻。发病时呈犬吠样干咳,声嘶哑,重者失音。假膜、局部组织水肿及痉挛可引起呼吸道梗阻,出现呼吸急促以至呼吸困难。常见鼻翼扇动、三凹现象(吸气时肋间软组织、锁骨上、剑突下均凹陷)、口唇青紫、烦躁不安等。假膜伸展至气管、支气管时则呈极度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气管切开,可因窒息缺氧而迅速死亡。

鼻白喉较少见。可单独发生或与咽、喉白喉同时发生。呈鼻塞、浆液血性鼻涕,极粘稠。鼻孔外围及上唇皮肤充血、糜烂、结痂。全身症状仅有微热,张口呼吸,睡眠不安,消瘦等。

其他部位白喉以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较多见。病程长,但不发生中毒症状。病灶多在四肢,为圆而深的溃疡,覆以灰黄或灰棕色膜,不经治疗历1~3周自然脱落。眼结膜、耳、舌、颊粘膜、齿龈、食道、宫颈、外阴、阴茎、膀胱、新生儿脐带,也可发生白喉,但均极少见。

并发症以中毒性心肌炎及神经麻痹为主。心肌炎多发生于病期第2~3周,病人衰弱、苍白、烦躁、心率快或慢、心律不齐、浮肿、肝肿大等,心电图出现心肌损害、传导阻滞等多种改变。神经麻痹以软腭最多见,常发生于病期第3~4周,言语不清,由鼻呛出流质饮食或水。亦可见眼肌、面肌、颈肌、四肢肌、肋间肌、膈肌的麻痹,多经数周或数月恢复。也可见感觉神经受损现象。极少数病人可并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诊断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临床表现较易诊断。确诊需有实验室检查证据,即假膜涂抹染色及培养查到白喉杆菌。近年在血清鸡蛋葡萄糖培养基上培养4小时后,加入荧光抗血清,如有白喉杆菌即可获阳性结果。用任何培养方法获阳性结果后,均可用菌液对豚鼠或兔做皮内注射以检测是否为有毒株(称毒力试验),亦可用抗毒素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用荧光标记抗毒素,以免疫扩散法检查咽白喉病人局部病灶的毒素诊断较培养快。

咽白喉需与产生咽部渗出物的其他感染相鉴别,如急性扁桃体炎(链球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梭形杆菌和螺旋体感染(奋森咽峡炎)、白色念珠菌感染(鹅口疮),粒细胞减少症、腺病毒所致渗出性咽峡炎等。喉白喉需与急性喉炎、变态反应性喉水肿、喉头异物相鉴别。鼻白喉与鼻内异物、鼻中隔溃疡相鉴别。以上各病的鉴别除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特点外,均以病原学检查(局部涂片或培养)作为鉴别的主要根据。

治疗 影响白喉病死率的因素为:①年龄愈小,病死率愈高,死亡者绝大多数为15岁以下小儿。②临床类型以扩散型咽白喉的毒血症最重,故病死率最高,鼻白喉的毒血症轻,可不发生死亡。③治疗迟早,发病第1~2天即开始治疗,则并发症少,病死率低。④抗毒素注射愈早且足量,则病死率低。发病第一天注射抗毒素者,病死率下降至0.28%左右,发病5天以上才注射者病死率仍为25%左右。

一般治疗 因心肌损害机会极多,而临床症状又可不明显,故白喉病人均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活动。一般宜卧床2~3周,重者休息4~6周以上。注意供给高热量饮食及维生素。中毒症状重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病原治疗 宜采取抗毒及抗菌同时进行的原则。抗毒素最重要。疗效取决于毒素是否进入胞质液,故应尽早应用,剂量视中毒症状轻重、假膜范围、部位及治疗的早晚而定。一次用足量。轻及中等重病人于发病3日内接受治疗者用3万~4万u肌注,最好稀释后静脉输入,病程超过3日者根据病情轻重加量。发病初即呈重症者用4万~10万u,全量于30~60分钟随葡萄糖100~200ml由静脉缓慢输入。鼻、咽、喉、气管弥漫性白喉用8万~12万u由静脉输入。用抗毒素前必须注意了解过敏史,并做抗毒素皮肤试验、准备好肾上腺素以防止过敏性休克。若皮肤试验阳性,用脱敏法注射。用抗毒素时,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由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1mg,静脉推入氢化可的松100~200mg。

抗生素一般用青霉素G或红霉素,与抗毒素并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带菌率。剂量青霉素G40万~80万u肌注,每日2次,儿童减半。连续用药5~7天。红霉素口服每日20~40mg/kg,或四环素每日40~50mg/kg。

并发症治疗 心肌炎时需绝对卧床休息,大量维生素C(1~2g)与高渗葡萄糖混合静脉注射。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20~40mg/日)。同时每日可用三磷酸腺苷40~80mg及辅酶A50~100u加于葡萄糖内静脉滴入。心功能不全者可用毒毛旋花子甙K每次0.125~0.25mg,儿童每次0.007mg/kg。神经麻痹治疗可用针刺促进自愈。吞咽困难时用鼻饲。因肋间肌、膈肌麻痹引起严重呼吸困难时可用人工呼吸机。喉及气管梗阻严重时,应及时作气管切开,吸出白膜。不易吸出时滴入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以溶解假膜。亦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输入。并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用青霉素G与链霉素联合治疗3周以上。并发眼白喉时,除肌肉或静脉注射抗毒素外,于眼结膜下注射抗毒素100~200u隔日1次,共1~3次,效果甚佳。

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最为重要。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可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预防接种制剂有数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为百日咳菌苗与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接种后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均产生良好的免疫力,出生后6个月开始基础免疫,皮下注射3次(0.5ml、1ml、1ml),每次间隔4~6周,2岁时注射1ml,第3年后再用百、白二联混合制剂加强1次。入学前再注射1次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是白喉毒素加入甲醛解毒后,经提纯再加入吸附剂制成,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3~5年),反应小。出生6个月即可作深部皮下接种0.5ml 2次,每次间隔4~8周,第二年注射0.5ml,以后每隔3~5年加强1次。亦可用皮内小量接种法,于上臂三角肌皮内注射0.1ml 2次,间隔1~2天,第二次接种后1周即可产生免疫力,本法用量少,反应轻,免疫效果可维持1年半左右,主要用于控制白喉流行。抗毒素被动免疫用于白喉密切接触者,可迅速取得保护作用。成人1000~2000u肌注,儿童1000u,注射前需作皮试。有效期仅2~3周。抗毒素与类毒素联合预防法用1000~2000u精制白喉抗毒素及白喉类毒素0.5ml同时分二处皮下注射,1个月后再注射精制白喉类毒素0.5ml;或于注射抗毒素1周后,再用类毒素全程免疫,免疫力维持较长。如有条件则用白喉免疫球蛋白250u肌注,注射后24小时内白喉抗毒素效价即可达有效水平,保护力持续5周。

对无免疫力的白喉接触者,可考虑用红霉素内服,配合自动免疫,如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皮内小量接种法,同时密切观察。发生症状者,立即给予抗毒素治疗。

对病人应力争早期诊断、隔离、治疗。病愈后经鼻咽涂抹3次培养阴性才能解除隔离。对可疑白喉者宜按白喉处理。在疫区调查传染源甚为重要。应发动基层卫生人员对有咽喉炎症状者、白喉带菌者做到经常调查。托幼单位及小学对发热、咽痛、精神不振、流涕的小儿应立即就诊。密切接触者应连续咽拭培养,注意观察症状,每日可用土牛膝30g煎汤代茶饮以控制白喉杆菌。对已查明的带菌者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G、红霉素或四环素进行治疗。细菌培养3次阴性始能解除隔离。如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扁桃体摘除。少数长期带菌者应调离集体儿童机构或食品行业。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71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