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是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情重,病死率高。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皮肤成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瘢痕。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宣布“天花已在全球彻底消灭”,这是人类保健史上的巨大成就。
病原学 天花病毒属痘病毒科。砖形,大小为100×200×300nm,中心由一个DNA组成的核体和二个侧体所构成,外周为一层脂蛋白包膜。天花病毒可在人羊膜细胞、猴肾细胞、牛皮肤组织细胞及鸡胚培养中生长,并在其生长的细胞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天花病毒在体外生活力较强,但不耐湿温,在液体中60℃10分钟即被灭活,故可采用蒸气消毒。紫外线亦易将其杀灭。对常用的消毒剂敏感。
天花病毒有毒力不同的二种病毒株,即天花病毒及类天花病毒,前者毒力较强,引起典型天花;后者毒力较弱,引起轻型天花(即类天花)。野生动物的痘病毒感染,是否会在人类引起传播,是目前人们关心的问题,其中突出者为猴痘病毒和白痘病毒。猴痘病毒主要在猴群中感染患病,少数情况也可传播给人。白痘病毒是从野生动物中分离到的毒株,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白色痘斑,故称白痘,对人的致病力目前尚不明瞭。
流行病学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出疹至结痂,各期的皮疹渗出物与痂皮内均有病毒,特别是出疹期患者口腔、上呼吸道粘膜形成许多粘膜疹和浅溃疡,含大量天花病毒,可随飞沫排出体外。天花病毒主要经飞沫直接传播,间接接触被疱疹、痂皮、飞沫污染的衣服、玩具、食品及尘埃等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人类凡未患过天花,未种过痘及未按时复种者,均易感染天花。生后4~6月内婴儿,因尚有母体传给的先天被动免疫力,发病较少。发病机理与病理 天花病毒经呼吸道粘膜侵入人体,在肺、气管、支气管附近的淋巴结内初步繁殖,后经血循环侵入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大量繁殖(第一次病毒血症)。潜伏期末,病毒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至血液,再经血循环播散至全身(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等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内脏等组织损害。
天花病毒使真皮层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表皮生发层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由于液体渗出于病变细胞间,故在角质层和基底层间形成疱疹。在尚未坏死的细胞浆内可查见天花病毒的聚集体,即嗜酸性包涵体,亦称顾氏小体。以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渗入疱疹内,即成脓疱,恢复期体内产生抗体,天花病毒停止繁殖,脓疱干涸,形成黄绿色的硬痂。如脓疱只损及表皮层,则脱痂后不留痕迹,如继发感染或病变累及真皮组织,则形成瘢痕,俗称麻点。面部皮脂腺多,损害较重,瘢痕亦较明显。口腔、咽喉、气管、食管、泌尿道、阴道等粘膜亦产生相似病变,但因缺乏角质层而形成浅溃疡不形成脓疱。内脏损害较少,在脓疱阶段,肝、脾、淋巴结肿大,肾、肾上腺、睾丸等可有少量出血和单核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14日(7~17日)。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酸痛,体温急剧增高时,可出现惊厥、昏迷。部分患者尚可出现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或出血性前驱疹,1~2日内消退。病程第3~4日,体温下降,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初起于头面部,以后向下蔓延,1~2日遍及全身。皮疹初为红色斑疹,迅速转为丘疹,直径2~4mm,圆形,质坚实,深藏皮内,病程第6~7日,丘疹变为多房性疱疹,周围隆起,中心凹陷呈脐状,以后疱疹液逐渐混浊,周围有红晕,体温逐渐增高。病程第8~9日,疱疹转为脓疱,周围红晕更显著,全身皮肤红肿而疼痛,体温继续增高,呈脓毒血症表现,可伴肝脾肿大,神志模糊或狂躁。同时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粘膜形成小溃疡,引起畏光流泪、咳嗽声嘶、咽痛、吞咽障碍、大小便疼痛等激惹症状。病程第10~12日,体温下降,全身症状逐渐消退,脓疱开始干涸。病程2周末,结成黄绿色厚痂。病程3~4周末痂皮脱落,半数患者遗留瘢痕。天花皮疹的特点是分布对称,呈离心性。以头面及四肢等暴露部位为多,而且同一部位常处于同一发展阶段。
临床类型有: ①典型天花或普通型天花: 未种过痘的天花患者,约90%以上表现为上述典型病程。②无疹天花:发生于近期内已种过痘的天花密切接触者,发热1~2日,有头痛、肌痛、腰痛、咽及软腭充血,无皮疹出现。此型患者诊断较难,主要依据血清免疫学检查而确诊。③变形天花:多见于数年前曾种过痘,体内尚有部分免疫力的患者。病情轻,病程短,体温不高,皮疹稀少,很少形成脓疱,脱痂后不留瘢痕 ④类天花:是一种毒力较弱的天花病毒所致。潜伏期20日左右,病情轻,病程短,皮疹稀少,不留瘢痕。⑤融合性天花:病情重,皮疹多,脓疱互相融合成化脓性大疱,常伴高热、谵语、衰竭,化脓性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⑥扁平天花:皮疹扁平,或仅皮疹周围皮肤稍突出,扪之柔软。病情重,病死率高。⑦出血性天花:又称黑天花,多系严重病毒血症引起凝血机制障碍所致。有高热、烦躁、休克等严重中毒症状,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或有内脏严重出血,易误诊为出血性疾病,多数患者于病程5~10日死亡。
常见并发症为皮肤粘膜继发细菌感染,如丹毒、蜂窝组织炎、皮肤脓肿、中耳炎、全眼球炎、喉炎、支气管肺炎,进而发展成败血症、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等,个别患者可发生肾炎、睾丸炎、脑脊髓炎。
诊断 询问种痘史及流行病学接触史,结合皮疹特征,可作出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查: ①刮取丘疹或疱疹的基底组织涂于玻片上,用帕兴染色法,可查见天花病毒包涵体,亦称帕兴小体。②取疱疹或脓疱液、痂皮研细后的悬液,与高价天花免疫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或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可测定天花病毒抗原。亦可刮取丘疹或疱疹基底组织作涂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天花病毒抗原。③取患者的鼻咽分泌物、血液、疱疹液或痂皮悬液,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人羊膜细胞或猴肾细胞进行组织培养作病毒分离。④血清学试验包括血凝抑制、补体结合及中和试验。如患者未种过痘,则单份血清效价分别大于1:80,1:20,1:500,为阳性;如患者以往曾种过痘,则恢复期比早期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才具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前驱期应与流行性感冒、斑疹伤寒、回归热及败血症等鉴别,出疹期应与水痘、麻疹、风疹、猩红热、药疹等鉴别。
治疗 主要是对症支持疗法。卧床休息,供给足量水分与营养,必要时静脉输液。细心护理,保持口腔、鼻咽、眼部清洁;皮肤可用0.1%氯化高汞、1:4000高锰酸钾溶液等消毒止痒。对年幼、体弱者可用抗菌药物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或多次输血,输抗天花丙种球蛋白以增强人体抵抗力。全身疼痛者给解热、镇痛剂,周围循环衰竭者按感染性休克治疗。
天花的预后主要决定于患者年龄、免疫状态、病毒株的毒力、临床类型与抢救治疗措施等。出血性天花、融合性天花的病死率可高达20~40%,而类天花的病死率低于1%。
预防 预防主要是种痘和严格的监测措施。有关种痘问题参见“种痘”条。监测措施主要是在各省、市、区防疫站设立监测点,对疑似天花、猴痘等进行严格监测,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迅速上报,并立即将病人送传染病院隔离治疗至全身痂皮脱净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40日。以病人为中心搜索全部接触者,立即予以种痘,并隔离检疫观察21日,易感接触者,可同时口服甲吲噻腙,首剂200mg/kg,以后50mg/kg,每6小时一次,连服2日;体弱多病小儿,可同时肌注痘苗免疫球蛋白0.3ml/kg,以加强预防效果。对发现天花地区的居民,应进行普遍种痘,并在交通要道实行交通检疫。
由于天花已在全球消灭,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今后各国不再普遍种痘,国际间旅行也不需要种痘证明书,但仍将贮存一定数量的冻干痘苗,以备急需时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