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小儿或成人的大便于电镜下即可查见腺病毒。无任何症状的小儿大便中可排腺病毒历数月。但从患急性非细菌性、非真菌性胃肠炎的婴幼儿大便中可查见大量腺病毒,病后2周即消失。故认为此病毒在小肠细胞中增殖较多时,可导致肠炎,且均由腺病毒1、2、5、6型引起。本病可形成暴发,在医院病房、托幼机构及家庭中均可发生。多发生于夏季。传染途径为密切接触,通过粪-口途径在儿童或家庭成员中传播。病理变化主要是肠壁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炎症。临床特征为较重的腹泻,大多伴有呕吐及厌食、病人面色苍白,可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征。病程4~9天 (平均7天)。新生儿发生腺病毒肠炎时,因肠蠕动过速,易导致肠套叠。诊断根据急性期十二指肠抽出物或新鲜大便于电镜下查见大量腺病毒颗粒,或将大便接种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当肠套叠手术时,取肠系膜淋巴结活体,易分离到腺病毒,亦有助于诊断。治疗及预防见“病毒性胃肠炎”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