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炭疽

炭疽
 
摘要:   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原系草食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触此类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及特异的黑痂,或表现为肺部、肠道及脑膜的急性感染,有时伴有炭疽杆菌败血症。本病可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及吸血昆虫刺咬等途径传播。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

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原系草食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触此类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及特异的黑痂,或表现为肺部、肠道及脑膜的急性感染,有时伴有炭疽杆菌败血症。

本病的病原体为炭疽杆菌,长3~8μm,宽1~1.2μm,排列成长链,呈竹节状。在人及动物体内有荚膜形成,有较强的致病性,革兰阳性,无鞭毛,不能运动。炭疽杆菌生活力强,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炭疽杆菌繁殖体于56℃2小时、75℃1分钟即可被杀灭,常用浓度的消毒剂也能迅速杀灭。在体外不适宜的环境下可形成卵圆形的芽孢。芽孢抵抗力极强,在自然条件下或在腌渍的肉中能长期生存。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10~15分钟、110℃高压蒸气下5~10分钟、5%石炭酸溶液数天、20%漂白粉溶液24~48小时才能杀死芽孢。炭疽杆菌有三种抗原成分即: ①菌体蛋白抗原,可致组织水肿和出血的毒素;②荚膜多肽抗原,可保护细菌不被吞噬细胞所吞噬;③菌体多糖抗原,与毒力无关。

动物炭疽遍布全球,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呈地方流行性,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的毛皮加工等集中于城镇,炭疽也暴发于这些城市,成为重要职业病之一。

牛、马、羊、骆驼等草食动物最易感染得病,是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有传染性。

本病可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及吸血昆虫刺咬等途径传播。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与污染的毛皮、病畜产品、土壤及用具等间接接触而受染者也不少见。呼吸道感染在毛皮加工厂多见,大量炭疽芽孢飞扬形成炭疽芽孢气雾,可使吸入性炭疽暴发。消化道感染常因进食未煮熟的病畜肉类、病畜奶或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牛虻、硬壳虫和草螫虫等叮咬病畜吸血后,再叮咬人群,亦可引起人群炭疽发生,但极少见。

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青壮年男子因职业关系,发病率较高。夏季皮肤多暴露,发生皮肤炭疽的机会也较多。一次得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道及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后,藉其荚膜及其抗原物质的保护,首先在局部大量繁殖,释出毒素(炭疽毒素),导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严重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迅速沿淋巴管及血循环扩散,可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各型炭疽。炭疽杆菌的毒素可直接损伤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急性感染时儿茶酚胺分泌又增加,使组织灌注量显著减少,且毒素损伤血管内膜时释出组织凝血活酶,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故本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本病最特异的病理变化是组织及脏器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及水肿。皮肤炭疽是痈性病灶,中央有黑痂,四周为凝固性坏死区,皮下蜂窝组织呈高度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肺炭疽有出血性小叶性肺炎及梗死区,常波及胸膜及心包。肠炭疽主要损害部位在回肠和盲肠,有出血性浸润及痈性病灶,周围肠壁高度水肿,肠腔内有浆液性含血渗出物。炭疽性脑膜炎患者的软脑膜及脑实质均有高度充血、出血及坏死。有败血症时,全身其他组织及脏器均有广泛出血性浸润、水肿及坏死,并有肝、肾浊肿及脾肿大。

潜伏期一般1~3日,最短者仅12小时,最长达12日。临床可分为4型。

皮肤炭疽 最多见,占90%左右。多发生于面、颈、肩、手、脚等裸露部分。初为丘疹或斑疹,第2日顶部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第3~4日中心区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疱,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水疱坏死破裂成浅溃疡,血样分泌物结成黑色似炭块的干痂,痂下有肉芽组织形成为炭疽痈。黑痂坏死区的直径大小不等,自1~2cm至5~6cm,水肿区的直径可达5~20cm,局部疼痛不著,不化脓稍有痒感。随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留下肉芽组织创面,再过1~2周即愈合成疤。发病1~2日后出现全身反应如发热(38~39℃)、头痛、全身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及脾肿大等。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现大块状水肿,多发生于眼睑、颈、大腿及手等组织松弛处。全身毒血症甚为明显,病情危重。如病原菌进入血流可产生败血症,并继发肺炎及脑膜炎。

肠炭疽 临床症状甚不一致,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或急腹症型。急性胃肠炎型的潜伏期较短(12~18小时),同时进食未煮熟病畜肉类者,可相继发病。有突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极大部分患者于数日内恢复。急腹症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呕吐频繁、腹泻、排血水样便、腹胀、腹痛等,腹部有压痛或呈腹膜炎体征。常因并发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肺炭疽 骤然起病,寒颤高热,有咳嗽、气急、血样痰、胸痛、发绀、呼吸窘迫等症状,并有大汗及心率增速等。可出现胸膜积液。常伴发败血症、脑膜炎及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重。

炭疽性脑膜炎 多为继发性,发生率约在5%以下。起病急骤,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有明显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血性,发展极为迅速,常因不能及时治疗而死亡。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患者职业和生活情况,一般诊断不难,确诊有赖于病原体的检出及血清学检查。皮肤炭疽必须与痈、蜂窝织炎、恙虫病焦痂等鉴别。肺炭疽须与大叶性肺炎、肺鼠疫等鉴别。肠炭疽应与急腹症(阑尾穿孔、急性胰腺炎、胃穿孔等)、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等鉴别。炭疽性脑膜炎脑脊液呈血性,应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

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一般在1万~2万/μl,少数可高达6万~8万/μ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高。细菌学检查为确诊本病主要依据,可取患者的病灶分泌物、渗出物、痰、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等作涂片或培养以发现致病菌。亦可取分泌物、组织液或纯培养物接种于兔、豚鼠、小白鼠等动物的皮下组织。

血清学检查有Ascoli沉淀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免疫荧光技术等。Ascoli沉淀试验用于已腐败或干涸的标本,作细菌培养有困难时,才采用此法。琼脂扩散试验主要用来检测炭疽病人血清中的抗体,特异性高,但灵敏度较低。

青霉素G对本病有特效,皮肤炭疽成人每日剂量为160万~400万单位,分3~4次肌肉注射,疗程7~10日。肺炭疽、肠炭疽、炭疽性脑膜炎或并发败血症者,青霉素G剂量宜增大至每日1000万~2000万单位静脉滴注,同时合用链霉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疗程应延长至2~3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金霉素、氯霉素或氨基甙类抗生素。中毒症状严重者除抗生素治疗外,可同时应用抗炭疽血清。皮肤病灶应保持创面清洁,可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并敷以无刺激性的抗生素软膏。

对呕吐、腹泻者应给予适量静脉补液。出血严重者可输血,有循环衰竭者除补充血容量外,可给予抗休克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及减轻毒血症症状有帮助。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应及时予以治疗。

预后因临床类型与治疗早晚而不同。皮肤炭疽的病死率为15~25%,采用青霉素G及四环素等治疗后降低至1%左右。肠炭疽的急腹症型、肺炭疽和炭疽性脑膜炎的病死率仍高达90%以上。

病人应隔离至创口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两次(相隔5日)培养阴性为止。应隔离及治疗病畜,焚毁或深埋尸体,深埋要求在地面2m以下,坑内撒布漂白粉或大量生石灰。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及排泄物均应严格消毒,分别以煮沸、高压蒸气或20%漂白粉澄清液等方法处理消毒。加强乳、肉品卫生管理。

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均可考虑给予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接种。国内采用皮上划痕法,接种后一般无副作用,每年接种1~2次。国外用经明矾沉淀的炭疽杆菌培养滤液作预防接种(肌肉注射),也有预防效果。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89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