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恙虫病

恙虫病
 
摘要: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为传播媒介。人被感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恙螨叮咬后发病。临床特征有发热、焦痂、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等。消灭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宜采用各种捕鼠器与药物灭鼠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改变环境条件,改变地面潮湿情况,破坏适宜于恙螨孳生的环境,清除杂草。个人防护包括在发病季节避免在草地坐卧、晒衣服,尤其要对割草人员加强宣传教育。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为传播媒介。人被感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恙螨叮咬后发病。临床特征有发热、焦痂、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等。

本病的病原体为恙虫病立克次体,旧名东方立克次体,呈双球状时为0.2~0.4×0.3~0.5μm,短杆状时为0.3~0.5×0.8~1.5μm,姬姆萨染色呈紫蓝色,在细胞胞浆内靠近核旁成堆排列。取病人发热期的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可分离病原体;接种于鸡胚卵黄囊或HeLa细胞等组织培养,恙虫病立克次体也能很好繁殖,连续传代后致病性可逐渐增强。也可从淋巴结、焦痂、骨髓等分离病原体。不同地区、不同株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毒力强弱有明显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和病情轻重亦不同。病原体的抵抗力很低,不耐热,加热55℃10分钟即被杀死,也易被一般消毒药物所杀灭。对广谱抗生素较敏感,对磺胺药不敏感。

病原体的抗原性很复杂,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常有差异。除具有特异性抗原外,还具有与变形杆菌OXK相同的抗原物质,故病人血清能与变形杆菌呈交叉凝集反应,称外斐反应。临床上以此反应作为辅助诊断。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黄毛鼠、褐家鼠、黑线姬鼠、海南屋顶鼠等分别是不同地区的传染源。鼠类感染恙虫病立克次体后多呈隐性感染,但内脏中长期保存立克次体。在某些地区,家兔也是贮存宿主。在朝鲜及我国台湾省等处的小歌鸟、家禽、野鸡亦是本病的贮存宿主。

恙螨是传播本病的媒介。全世界已知恙螨种类将近3,000种。我国已知种类有350多种,其中有6种(红恙螨、地里恙螨、高湖恙螨、印度真棒恙螨、太平洋背展恙螨及巨多齿恙螨)已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主要为红恙螨和地里恙螨。台湾省以红恙螨为主要媒介;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则以地里恙螨为主要媒介。浙江省青田县主要的媒介是当地最多的高湖恙螨。其余如印度真棒、太平洋背展及巨多齿恙螨可能在个别地区传播本病。恙螨幼虫叮咬感染鼠后,幼虫经稚虫发育为成虫,产卵,卵孵化出第二代幼虫过程均带有病原体。此第二代幼虫如叮咬人,即能传播恙虫病。因恙螨幼虫一生中仅叮咬一次(即仅吸一次人或动物的体液),所以只有上一代幼虫受到感染,第二代幼虫才具有传染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获得对同株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对不同株的免疫仅能持续数月,故可再次感染发病。本病一般散发,有时亦可流行。发病季节和地区分布与恙螨的生活条件密切相关。恙螨常生活于湿度较高的丛林边缘、河边灌木丛和河流沿岸杂草丛生、鼠类活动场所。本病流行于日本、东南亚国家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屿、苏联东南部等地。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均有本病发现。全年均可发病,以6~9月最多。流行季节和气温雨量变化有明显关系,气温高,雨量大,尤其是暴雨期,病例较多发现。

恙虫病立克次体从恙螨叮咬处侵入人体,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到达多数器官。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导致全身毒血症症状。本病基本病变为全身小血管炎、小血管周围炎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以皮肤、淋巴结、心、肺、脑、肾等损害较为显著。

在恙螨叮咬处由于恙螨唾液和立克次体繁殖而局部有损害,局部皮肤先发生充血、水肿,形成小丘疹,继成水疱,然后发生坏死和出血,最后结成黑色痂皮,称焦痂。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由于充血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出现肿大,也可发生出血甚至坏死。全身淋巴结仅见淋巴窦内单核吞噬细胞轻度增生和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但罕见坏死。躯干、上臂、大腿等处的皮肤,由于真皮内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可有出血。内脏如心、肺、肾、肝、睾丸、脑膜等则表现为间质性炎症。间质性心肌炎尤为多见(偶有出血性心肌炎),可导致心脏扩张甚至引起心力衰竭。脾肿大是由于充血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所致。

本病潜伏期4~20天,一般10~14天。起病急骤,以畏寒或寒战开始。1~2天内发热可高达39~40℃以上,多为弛张热,伴有头痛、四肢酸痛、疲乏、食欲减退、颜面潮红和结膜充血等急性感染症状。体征有叮咬处的焦痂及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病程第二周病情常更为严重,各器官损害和全身中毒症状均较明显。出现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昏迷、抽搐等。有时出现虚性脑膜炎的症状与体征。循环系统可有中毒性心肌炎、血压下降、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心力衰竭。亦可出现咳嗽、咯痰、气促、肺部干湿罗音等肺炎表现。少数病人可有广泛的出血现象。第三周后发热逐渐减退,症状减轻至消失,病人逐渐恢复健康。

以下体征对诊断有价值: ①焦痂和溃疡: 恙螨叮咬处初期并不引人注意。至潜伏期末叮咬处形成小红疹,中心坏死,上复焦黑色痂。焦痂可见于36.9~98%的病人,直径4~10mm,边缘稍隆起,周围绕以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无渗液。痂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溃疡。溃疡周边整齐而稍隆起,基底部呈现肉芽创面。焦痂多见于湿润而较隐蔽的部位,如腹股沟、肛周、会阴、外生殖器、腋窝,偶见于脐、胸、乳房、趾间、眼睑等处。一般仅一个,有时可有二、三个。焦痂对本病诊断具有特征性。②淋巴结肿大和压痛:多为全身性,但焦痂附近局部淋巴结肿痛更为明显。淋巴结肿大可在全身症状之前出现,无化脓倾向。③皮疹:见于33.3~63.3%病人,多在病程第4~6天出现,为暗红色斑丘疹,大小和形状不一,少数可相互融合,压之大多退色,小部分为出血性。多分布于躯干,亦可为全身性,或可见于面部,但手掌和足底缺如。皮疹持续3~7天消退,无脱皮现象。

诊断本病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确诊依赖实验室检查。血象无特殊变化。外斐反应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特别是逐渐升高的效价有诊断价值。最早在病程第4天即可阳性,第3、4周效价最高,阳性率可达80%以上。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需选用当地代表株作抗原,因不同株的立克次体抗原性有差异。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于第一周末开始出现,第二周末达高峰,60天后逐渐下降,阳性率较外斐反应为高。病人早期血液分离病原体阳性率较高,取高热期病人血液0.5ml接种小鼠腹腔内,在2~3周发病时解剖濒死动物,取腹腔刮取物(或腹水)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在单核细胞胞浆内靠近核旁找到病原体。本病需与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及伤寒等病相鉴别。

本病的治疗和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同。氯霉素或四环素对本病有效。并发心力衰竭的病人须绝对卧床休息,并给洋地黄制剂及利尿剂。心力衰竭控制后,仍需卧床休息6周,直至心电图恢复正常。

各地恙虫病的病死率不一,广谱抗生素应用前为9~60%,应用四环素、氯霉素等治疗后,病死率已下降至1~5%。老年人、孕妇、有慢性加杂症如疟疾、心血管系统疾病者预后较差。

消灭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宜采用各种捕鼠器与药物灭鼠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改变环境条件,改变地面潮湿情况,破坏适宜于恙螨孳生的环境,清除杂草。666为广泛采用的杀灭恙螨药物,有一定效果。在流行区野外工作或活动时,应铲除或焚烧营地周围50m内杂草,消除恙螨孳生条件,然后喷洒666或223等杀虫药。部队野营训练时应注意地形的选择。

个人防护包括在发病季节避免在草地坐卧、晒衣服,尤其要对割草人员加强宣传教育。在流行区野外活动时,为预防恙螨叮咬,应收紧袖领及裤脚口,并在袖口、领口等处撒上5%223粉,或在外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苯酯或苯甲酸苄酯等。由于恙螨爬到人体后并不立即叮咬,故野外作业回来后,应及时用肥皂洗澡、更换衣服。恙虫病立克次体不同株间的抗原性差异大,目前尚无理想的疫苗作预防接种;减毒活疫苗正在研究中。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76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