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摘要:   地方性斑疹伤寒亦称鼠型斑疹伤寒或蚤型斑疹伤寒。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本病是鼠间传播的传染病,并通过鼠蚤传播给人。散发于世界各地。临床表现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轻。潜伏期6~14天,多为12天左右。恢复较快,后遗症甚少。

地方性斑疹伤寒亦称鼠型斑疹伤寒或蚤型斑疹伤寒。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本病是鼠间传播的传染病,并通过鼠蚤传播给人。散发于世界各地。

莫氏立克次体的代谢、生化反应、染色等特点均与普氏立克次体同,但较小、形态一致。其特点为雄豚鼠受染后除发热外阴囊高度水肿、睾丸明显肿胀,鞘膜的浆膜细胞中可查见大量立克次体,称为豚鼠阴囊现象;而普氏立克次体只引起轻度阴囊反应。莫氏立克次体可使大白鼠发热或致死,并可在其脑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以保存毒株及传代。对小鼠进行腹腔接种,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立克次体呈败血性分布于脾、肝、肺。其不耐热性抗原与普氏立克次体有特异性区别。莫氏立克次体寄生于鼠蚤肠壁细胞内,但不影响其生命;而普氏立克次体则可使虱致死。

本病散发于世界各地,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分布地区以温带及热带为多。解放前,我国北京、上海、昆明、东北、四川、贵州均有报告。解放后本病已迅速减少。发病季节以8~9月较多。家鼠为本病的动物传染源,凡有家鼠或沟鼠的地区均可发生本病。鼠蚤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在蚤肠壁细胞内繁殖,由大便排出,人搔痒时病原体可由搔痕进入人体。立克次体亦可随尘土飞扬而由眼结膜或呼吸道侵入,食入被鼠尿污染的食物也可受染。人普遍易感,受染后可获强而持久的免疫力。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和流行性斑疹伤寒类似。临床表现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轻。潜伏期6~14天,多为12天左右。最高体温39℃,大多为弛张热。发热多持续9~14天(在4~25天范围内),缓慢退热。皮疹较稀,多为斑丘疹,极少出血性,持续时间短,少数病例无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仅有头痛,甚少发生意识障碍。恢复较快,后遗症甚少。

凡居住环境有鼠而临床类似轻型斑疹伤寒者均应考虑本病。其主要诊断依据是实验室检查,变形杆菌OX19凝集反应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同。间接血凝试验亦相同,但效价稍低; 而立克次体凝集反应及补体结合反应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区别,莫氏立克次体抗原的效价较普氏者均高4倍以上。治疗同流行性斑疹伤寒灭鼠及消灭鼠蚤为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58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