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阿根廷出血热

阿根廷出血热
 
摘要:   阿根廷(Argentine) 出血热是流行于阿根廷由虫媒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出血热。发现于1943年,病原体为鸠宁病毒(Junin virus),属于沙粒病毒的Tacaribe复合群,病理变化主要为小血管受损,有血浆外渗和出血,炎性反应较轻微。大量出血见于胃肠道和脑部。潜伏期约7~16日,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治疗主要为一般及对症疗法。

阿根廷(Argentine) 出血热是流行于阿根廷由虫媒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出血热。发现于1943年,病原体为鸠宁病毒(Junin virus),属于沙粒病毒的Tacaribe复合群。

本病发生于阿根廷北部,近年来有不断扩大之势,每年均有数百例以上病例发生。主要见于农村,流行于4~7月,以4~5月为高峰。啮齿动物如Calomys muscu-linus,Calomys laucha以及Akodon arenicola可有持续感染而终身排毒。病毒主要由尿路排出,排泄物污染尘埃后经呼吸道或皮肤破损处传播,或污染食物经口传播。人与人之间传播罕见。鸠宁病毒虽曾从鼠体寄生的螨类被分离,但不能证明螨类是传播媒介。发病以农民为主。

病理变化主要为小血管受损,有血浆外渗和出血,炎性反应较轻微。大量出血见于胃肠道和脑部。

本病潜伏期约7~16日。起病较缓,体温逐渐升高,伴有头痛、肌痛、食欲减退等。病程3~4日,发热可达39.5~40.5℃,肌痛加剧,以腰部最明显。体征有结膜、颜面、颈、胸部充血,相对缓脉,全身淋巴结肿大。第4病日左右,充血部位及口腔、上腭等处有瘀点,面、颈部水肿。再后有鼻衄、血尿、胃肠道出血及子宫出血等,一般均较轻。在第6~8病日,体温下降前后可出现休克,常为致死原因。休克期后可有轻度少尿等肾功能衰竭现象。以后即逐渐恢复。

约1/3病人在病程第5~6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舌部、眼球和肢体有定向性震颤,重者可影响语言和饮食。有时呈谵妄或有全身抽搐,但脑脊液无变化。恢复期有明显软弱和植物神经紊乱,如体位性低血压、自发性皮肤发红和发白、阵发性多汗等。病死率约为5~10%。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至发热后期始渐回升。在发热期末常有血液浓缩。尿中有蛋白及红细胞,但肾功能损害多不严重。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在发热期,可取患者血、咽拭或尿动物接种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查可用补体结合和中和试验检测抗体,约在病程第3~4周出现,7~10周达高峰。

治疗主要为一般及对症疗法。有人用免疫血浆与正常血浆对比观察疗效,认为免疫血浆可降低病死率,但需在发病8日内应用。有报告脑脊液中IgG明显升高的病人,用阿糖胞苷治疗,病死率明显降低。本病预防主要在于防鼠、灭鼠和清除住所周围垃圾以减少与鼠类接触机会。鸠宁病毒减毒活疫苗已在少数人群中应用。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19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1
  • 更新时间: 2012-12-11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