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败血症

败血症
 
摘要:   败血症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一般在人体抵抗力减退时发生,病原菌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内毒素或其他代谢物。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其他毒血症症状、皮疹、关节痛、肝脾肿大、感染性休克、迁徙性病灶等。如伴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也称脓毒血症。

败血症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一般在人体抵抗力减退时发生,病原菌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内毒素或其他代谢物。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其他毒血症症状、皮疹、关节痛、肝脾肿大、感染性休克、迁徙性病灶等。如伴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也称脓毒血症。

病原学 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大肠杆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白杆菌、脑膜炎球菌、肠球菌、变形杆菌、脆弱类杆菌、白念珠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雷菌等,较少见者有产碱杆菌、其他厌氧菌 (其他类杆菌、厌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其他真菌(曲菌、毛霉菌等)、流感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放线菌、痢疾杆菌等。

各种细菌均可产生代谢物,革兰阴性细菌主要产生内毒素,在细菌死后由细胞壁释出。内毒素乃一种脂多糖,耐热,煮沸不被破坏。革兰阳性细菌主要产生外毒素,在细菌生活期即可分泌于细菌细胞外,系蛋白质或酶,大多不耐热。某些细菌尚具有荚膜抗原,对人体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

发病原理与病理 侵入人体的细菌是否会引起感染或败血症,与入侵菌的毒力、数量和人体防御免疫功能均有密切关系。少数细菌进入血循环导致短暂发热 (或无热),但无明显毒血症症状,称菌血症。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进入血中细菌可迅速被大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所吞噬而清除。但如人体抵抗力因各种慢性病、免疫缺陷等而减弱,或入侵细菌毒力强,则细菌可在血中生长繁殖而产生败血症。

各种慢性病如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血液病、糖尿病等由于代谢紊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减退、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白细胞吞噬作用减弱等,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和败血症。肝硬化尚可因肝滤过细菌功能减退,部分细菌可不经肝而自侧支循环入血,更利于败血症的发生。

完好的皮肤和粘膜是防止细菌侵入体内的天然屏障,破损后则易招致细菌感染;皮肤、粘膜的血管和淋巴管丰富,细菌易从破损处进入淋巴或血循环中。皮肤炎症或脓肿的细菌也可侵入血循环而引起败血症,挤压破坏局部防御功能后尤然。严重烧伤患者的广大创面为细菌入侵敞开门户,皮肤坏死和血浆渗出又为细菌繁殖创造良好环境,因此败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尿路、胆道或胃肠道粘膜的破损除易引起细菌感染外,如同时有机械性梗阻如结石嵌顿、通道狭窄等,则可因内容物和排泄物积滞、压力增高、管壁紧张等而使细菌容易进入淋巴径路和血液循环。

局部抵抗力减低,特别是各种粘液分泌物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的减少,为细菌入侵呼吸道、肠道,继而引起败血症造成良好机会。在原发或继发性丙种球蛋白减少症或缺乏症时,亦易导致败血症,特别是金葡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等败血症,尤其是6个月内的婴儿。婴幼儿,特别是乳儿和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功能低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薄弱,且淋巴结局限细菌效能不强,发生败血症的机会远比成人和年长儿为多。

各种免疫抑制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抗代谢药、抗肿瘤药以及放射治疗等可削弱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某些治疗措施更可使白细胞减少或抑制炎症反应而有助于细菌蔓延、扩散。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使体内菌群失调,导致一些耐药菌如革兰阴性杆菌、金葡菌、真菌等乘机繁殖而造成二重感染。

各种内窥镜检查、插管检查、治疗性大隐静脉插管、颈内静脉高营养疗法、各种透析术、脏器移植等均可导致细菌进入血循环或发生感染性血栓而形成败血症。

各种败血症均可伴发感染性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尤以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球菌等败血症。

败血症的病理变化因致病菌种类、病程长短、有无原发病灶和迁徙性病灶等而异。细菌毒素播散全身引起各脏器的细胞变性,心、肝、肾等可呈混浊肿胀、灶性坏死和脂肪变性,皮肤、粘膜、胸膜、心包等处可有出血斑点。病原菌本身可特别集中于某些组织,造成病变如脑膜炎、肺炎、心内膜炎、肝脓肿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活跃,肝、脾均有肿大,脾髓高度增生。伴胆道感染或严重肝损害时可出现黄疸。骨髓粒系细胞增生。发生于血液病基础上的败血症,由于免疫功能受抑制,炎症反应减弱,病变以充血、坏死为主,渗出性反应及细胞浸润明显减少。

临床表现 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除外伤性、手术后、挤压疮疖后等外,大多无明确的潜伏期。

发病多数急骤,有寒意、寒战和高热;寒战可反复出现,伴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头痛、呕吐、腹胀、呃逆、呼吸和心率增速等,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和感染性休克。肝脾肿大、关节症状、皮疹、迁徙性损害、黄疸、鼻衄、中毒性精神病、惊厥(多见于幼儿)等均有所见。

大多病人有高热(达39℃以上),有休克者则体温可在正常以下。热型以弛张型和间歇型为最多,也可呈稽留型、不规则型,甚至低热型。双峰热较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脉率大多与热度呈比例增快,但相对缓脉也有发生。

皮疹见于部分患者,以瘀点最为多见,一般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粘膜等处,为数常不多,有时需仔细找寻始能发现。

关节症状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球菌、产碱杆菌等败血症的病程中,表现为大关节红、肿、痛和活动受限制。少数病例并发关节腔内积液或积脓。

感染性休克约见于1/5~1/3的败血症患者,有神志改变、显著速脉、四肢厥冷、皮肤发花、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症状,乃严重毒血症所致。当年老、年幼、体衰等患者出现反复寒战、高热持续、心率过快、大量冷汗、吐泻频繁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感染性休克发生的可能。

较常见的迁徙性损害和并发症有皮下及深部肌肉脓肿、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脓肿、脓胸、感染性心内膜炎、中毒性心肌炎、化脓性心包炎、中毒性肺炎、肺脓肿、海绵窦血栓形成、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急性和慢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DIC常见于感染性休克病例。此外,尚有中毒性肠麻痹、血栓性静脉炎、二重感染、尿毒症、酸中毒、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腮腺炎、褥疮等。

诊断 凡遇病因不明的急起畏寒、发热,又无局限于单一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时,应考虑败血症的可能。如新近有皮肤感染、创伤或挤压疮疖史,或有尿路、胆道、呼吸道等感染,虽经治疗仍不能控制体温时,则败血症的可能性更大,且此种病灶很可能是细菌的入侵途径。如在病程中出现皮肤、口腔粘膜、眼结膜瘀点,以及迁徙性损害或脓肿、感染性休克等,则败血症诊断可基本成立。血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即或减少,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一般也在80%以上。中性粒细胞的四唑氮蓝(NBT) 试验常呈强阳性(超过20%,正常值在10%以下),可与非感染性发热疾病、病毒性感染等鉴别。

阳性血液或骨髓培养为确立败血症诊断的主要依据,如多次培养获得同一细菌则更为可靠,这对一些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沙雷菌、白念珠菌、硝酸盐阴性杆菌等)所致的败血症尤为重要。如血或骨髓培养阴性,而脓液、胸腹水、脑脊液等标本中检得病原菌,也具一定参考价值。临床表现酷似败血症而常规血培养多次阴性者,尚须采血作厌氧菌或真菌培养。以鲎细胞溶解物试验(LLT)测定各体液(血、脑脊液、尿、腹水等)的内毒素,阳性时对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诊断有助。获得阳性血培养后应作药物敏感(药敏)试验,以供治疗时选用适宜抗菌药物。

败血症需与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深部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粟粒性结核、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恶性疟疾、各种病毒性感染、各种立克次体病、风湿病等鉴别。

治疗 本病应积极治疗,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应给适量营养及各种维生素。加强护理,尤应防止腮腺炎、褥疮、肺炎等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按需要补液,输血、血浆或白蛋白,必要时给丙种球蛋白肌注(适用于丙种球蛋白减少或缺乏症)。有严重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患者可短程采用中等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成人每日氢化可的松300~5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静注,疗程3~5日。

局部病灶处理 脓性病灶不论其为原发性或迁徙性,均应在适宜抗菌药物应用下及时予以切开引流。

抗菌药物治疗 对诊断基本肯定、病原菌尚未分离出、病情比较紧急须迅速加以控制者,以联合采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和青霉素族抗生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等)为宜。一般二联已足,必要时尚可考虑加用头孢菌素族抗生素、红霉素、氯林可霉素、氯霉素、灭滴灵等。如致病菌种类可基本肯定,或已获培养结果,则可按临床经验,参考药敏结果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见表)。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效果的符合率为70~80%。应用于败血症的抗菌药物最好为杀菌剂,其疗程也宜在3周以上,或待体温降达正常、局部感染控制后继续用药7~10天。如有迁徙病灶或脓肿,则除穿刺、切开引流外,疗程更应适当延长。患者情况好转而发热不退时,应考虑有深部脓肿或药物热的可能。

各种败血症抗菌药物治疗表

致病菌选 用 药 物每日剂量及用法
葡萄球菌青霉素G独甩或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苯唑青霉素
或邻氯青霉素独用或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红霉素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或氯霉素
头孢菌素族(头孢塞吩、头孢唑啉、头孢硫脒等)独用
或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万古霉素或利福平加其他抗菌药物
未能肯定为青霉素G敏感或耐药株,可以青霉素G与
苯唑青霉素或邻氯青霉素合用,药敏结果获知后停用
其中之一
青霉素G400万~600万u,分次肌注或静滴
庆大霉素160~240mg,分次肌注或静滴
红霉素1.2~1.8g分次静滴
卡那霉素1~2g分次肌注或静滴
氯霉素1.5~2.5g分次静注或静滴
头孢噻吩或头孢硫脒4~8g分次肌注或静漓
头孢唑啉2~6g分次肌注或静滴
万古霉素1~2g静滴
利福平900mg分二次空腹口服
溶血性链
球菌
肺炎球菌
青霉素G独用或加链霉素或头孢菌素族
红霉素加四环素或氯霉素
青霉素G160万~240万u分次肌注或静滴
链霉素1~2g分次肌注
四环素1~1.5g分次静滴
其他抗菌药物的用法及剂量同上
肠球菌青霉素G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
万古霉素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
头孢硫脒或氨苄青霉素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
青霉素G500万~1000万u分次肌注或静滴
氨苄青霉素4~12g分次肌注或静滴
其他抗菌药物剂量及用法同上
脑膜炎球菌青霉素G独用
氨苄青霉素独用
青霉素G及氨苄青霉素的剂量及用法同肠球菌
脑膜被波及时可考虑加用氯霉素或磺胺嘧啶(肾功能
须无严重损害)
产碱杆菌卡那霉素或链霉素加氯霉素或四环素
多粘菌素B或E加氯霉素或四环素
青霉素G加卡那霉素或链霉素
多粘菌素B或E100万~200万u分次肌注或静滴
青霉素G500万~1000万u分次肌注或静漓其他抗菌药
物剂量及用法同上
大肠杆菌氨基甙类加氯霉素、头孢菌素族或氨苄青霉素
氨基甙类加SMZco或多粘菌素B或E
多粘菌素B或E加四环素或氯霉素
SMZco4~6片分2~3次口服(每片含SMZ400mg及
TMP80mg)
妥布霉素120~180mg分次肌注或静滴
丁胺卡那霉素0.5~1.0g分次肌注或静滴
其他抗菌药物剂量及用法同上
肺炎杆菌
产气杆菌
氨基甙类加四环素或氯霉素
多粘菌素B或E加四环素或氯霉素
SMZco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剂量及用法同上
变形杆菌氨基甙类加氯霉素、四环素或SMZco
羧苄青霉素或磺苄青霉素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青霉素G或氨苄青霉素加氨基甙类
羧苄青霉素4~10g静滴
磺苄青霉素2~8g静滴
青霉素G1000万u分次肌注或静滴
其他抗菌药物剂量及用法同上
绿脓杆菌多粘菌素B或E加庆大霉素、羧苄青霉素或磺苄青
霉素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加羧苄青霉素、
磺苄青霉素或呋苄青霉素
羧苄青霉素10~30g静滴
磺苄青霉素10~20g静滴
呋苄青霉素4~8g分次肌注或静滴
其他药物剂量及用法同上
厌氧菌氯林可霉素、氯霉素或利福平加灭滴灵
青霉素G独用或加灭滴灵
羧苄青霉素独用或加灭滴灵
氯林可霉素1.2~1.8g静滴
氯霉素2~4g静滴
灭滴灵1.2~2.4g3~4次分服
青霉素G600万u静漓(厌氧链球菌败血症)及1000万~
2000万u静滴(产气荚膜杆菌败血症)
羧苄青霉素10~20g静滴
利福平用法及剂量同上
真菌两性霉素B或球红霉素加15氟胞嘧啶或双氯苯咪唑
(miconazole)
两性霉素B0.02~1mg/kg静滴,自小剂量开始
球红霉素0.5~4mg/kg静漓,自小剂量开始
5氟胞嘧啶50~200mg/kg,分次口服或静滴
双氯苯眯唑600~1200mg,分次静注

注:①上述剂量均指成人而言;②氯基甙类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③SMZco系磺胺甲基异

恶唑及甲氧苄氨嘧啶;④本表仅供参考,各地可按药敏结果和药物供应情况选用

各种败血症经抗菌药物治疗后,其病死率仍较高,一般为30~40%。年龄过大、过小,体温过高、过低,昏迷,休克,治疗过晚,迁徙性损害过于广泛,脓肿所在部位无法引流,慢性疾病难以控制等均增加预后的严重性。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过多、过少,杆状核超过20%,毒性颗粒细胞超过50%等均是病情危重的标志。患者血清稀释1:8以上仍具杀灭病原菌的作用提示用药恰当和预后良好,效价在1:4以下则预后较差,并宜对抗菌药物治疗措施重行调整。

预防 防止败血症的发生,应注意下列各点:①加强劳动防护,保持皮肤、粘膜清洁和完整,避免创伤;②做好新生儿室、烧伤病房等的消毒隔离工作,以防止金葡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引起交叉感染;③及早查明一切感染灶,给适宜抗菌药物和施行必要的手术如切开引流、排脓等;④疮疖切忌挤压或以针挑刺;⑤合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药物等,并严密观察口腔、消化道、尿路、呼吸道等处有无二重感染出现;⑥治疗或控制慢性病如糖尿病、肝硬化等。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75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