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传染病诊断

传染病诊断
 
摘要:   早期、正确的诊断传染病,不仅是为了及时、正确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为了及早控制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第一例烈性传染病的早期诊断,尤其是不典型的病例,对预防和杜绝流行具有头等重要意义。传染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的综合分析。

早期、正确的诊断传染病,不仅是为了及时、正确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为了及早控制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第一例烈性传染病的早期诊断,尤其是不典型的病例,对预防和杜绝流行具有头等重要意义。传染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的综合分析。

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是诊断传染病必不可少的和独特的依据,包括年龄、性别、籍贯、职业、过去及最近的劳动情况、居住及旅行地点、饮食卫生习惯、接触动物情况、发病季节、类似疾病接触史、家庭或集体中类似疾病的发生、既往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等。有时仅凭临床表现,不能作出诊断,而一经掌握流行病学资料,即可确定,如狂犬病有动物咬伤或接触史,钩端螺旋体病有疫水接触史等。

临床资料 应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和综合,特别注意潜伏期的长短、起病的缓急、前驱期症状的特点、热型、皮疹的有无、皮疹出现的病日及其类型和分布情况、意识改变和心、肺、肝、脾等异常体征。应注意个别传染病所特有而足以确诊的症状和体征,如百日咳的阵发性痉咳、麻疹的“麻疹粘膜斑”、流行性腮腺炎的腮腺肿大、脑膜炎的颈项强直破伤风的牙关紧闭与“苦笑脸”等。全面的临床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可达到初步诊断的目的。

实验室检查 病原体的发现与分离对确定诊断具有重大价值。但目前有些传染病尚不能检出病原体,因此尚需采用其他检验方法辅助诊断。

常规检查 血液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初步鉴别系白细胞减少的传染病(如伤寒、流行性感冒等)抑白细胞大量增多的传染病(如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而白细胞总数不增时,常提示严重感染。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见于伤寒、败血症等严重急性感染。异常淋巴细胞出现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疾病。尿液检查对某些传染病诊断有一定帮助,如流行性出血热尿中有大量蛋白质,有时可见膜样物,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与管型。粪便检查对诊断胃肠道传染病有一定价值,如细菌性痢疾出现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散在,并有巨噬细胞;细菌性食物中毒则大多为水样便,有时有粘液或脓血。

病原体检查 有些病原体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找到而确定诊断,如脑膜炎球菌、新形隐球菌等。这种检查方法简便易行,对于作出诊断、鉴别种别(如鉴别各种真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判断疗效等都有甚大价值。对螺旋体的检查可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银渍染色以观察其活动状态与形态。有些病原体如细菌、螺旋体、真菌,一般都可藉普通培养基分离。病毒、立克次体等分离则需接种动物、鸡胚或组织培养。根据传染病的病种、病程、病原体的寄生部位、侵入及排出途径的不同,可分别采集患者的血液、尿、粪、脑脊液、痰、鼻咽分泌物或含嗽液、骨髓、胆汁、皮疹以及其他各种组织进行病原体分离。标本力求在特效药物应用前采取,防止污染并及时送检,以提高检出率。

免疫学检查 患传染病后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可在其血清或其他体液中发现。检查病人体液免疫反应情况,可证明病人是否患有相应的传染病,亦可用于调查该病的流行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1)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方法很多, 可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以协助某些疾病的诊断;反之,也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用以鉴定病原微生物及对某些疾病作出早期诊断。临床常根据不同病原体以及不同病程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同一种试验,在病程的早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亦有所不同,如效价在恢复期比早期有明显升高(升高4倍以上),才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因此,诊断传染病要求有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作比较。此外,评价血清学检查结果时,还必须注意患者既往传染病史、近期预防接种史和早期应用抗菌药物,以及年龄、体质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方法有如下几种。

凝集试验: 可用于诊断由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简称凝集反应。肥达试验就是诊断伤寒或副伤寒的一种试管定量凝集反应。有些菌种之间或同一菌种的不同菌型之间常有共同抗原,其中一种细菌的抗血清对另一种细菌也会产生凝集反应,称交叉凝集反应,如伤寒、副伤寒杆菌具有共同的菌体抗原“O”,故伤寒病人血清与副伤寒杆菌之间可出现凝集反应。用变形杆菌OX19菌株代替立克次体作抗原,与斑疹伤寒病人的血清作凝集反应,称外斐反应,也属交叉凝集反应。

利用载体将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红细胞或乳胶、炭末等颗粒的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可发生凝集,称间接凝集反应。其中有间接血凝试验用于检测受检者标本中的抗体,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杆菌、绿脓杆菌的抗体(抗原为多糖类)及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等;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抗原具有高度灵敏性与特异性,目前多用于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等。间接乳胶凝集试验、炭末凝集试验可用于诊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霍乱、伤寒、痢疾及兔热病等;免疫粘附血凝试验是检测抗原或抗体的高度灵敏的方法之一,方法简便而快速,目前用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等。

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如各种微生物、寄生虫的可溶性抗原、血清成分、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抗体,或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在有介质(如琼脂凝胶)存在条件下相遇,在抗原、抗体浓度比例适当的部位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常用的沉淀试验有双向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液流泳、放射免疫琼脂扩散自显影、放射免疫沉淀等以检测抗原或抗体。还有单向辐射状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用于检测抗原。

补体结合试验: 本试验是在补体参与下,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不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起作用,但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这就是补体结合试验的依据。绵羊红细胞和它的相应抗体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反复免疫家兔而成)不仅可以结合补体,而且在结合补体后出现溶血现象,因此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被作为补体结合试验的指示系统。如补体(常用豚鼠的新鲜血清)被待测系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所结合,则加入指示系统后不出现溶血,称为阳性反应;反之则为阴性反应。本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很高,但操作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目前主要用于诊断一些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用于鉴定自病人中分离的病毒和立克次体。

中和试验:本试验须在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中进行。其原理系根据特异性免疫血清中含有中和相应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特性,观察其致病力减低或消失的情况来帮助诊断。可用已知抗体鉴定未知病毒,也可用已知病毒测定未知抗体,故本试验常用于病毒性疾病的病毒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和抗体一旦发生,可多年不消失。除上述4种血清学检查方法外,尚有免疫电镜检查,用于病毒、细菌等抗原的测定和定位;免疫荧光检查,用以检测抗原或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尤适于对标本中相应抗原进行鉴定和定位,可用于各类病原微生物的快速诊断。此外,放射免疫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方法亦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异、灵敏、快速和简便等优点。

(2) 皮肤试验: 系检测人体对某种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反应性的一种方法,属于变态反应的性质。常用于辅助某些传染病的诊断或作流行病学调查筛选之用,如狄克(Dick)试验或锡克(Schick)试验可分别测定人体对猩红热或白喉的易感性。

(3) 其他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方法除上述以外,尚有:

免疫球蛋白测定: 感染时,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升高以IgG为主,先天性感染则以IgM为主。免疫球蛋白出现的顺序,对诊断也有一定参考意义,如患麻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炎后,首先出现IgM,随后出现IgG;而流行性腮腺炎早期血清中就出现IgG。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病人的血清中有麻疹抗体,特异性IgM抗体长期存在。脑脊液中测定免疫球蛋白对各种脑膜炎鉴别有一定意义。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的IgM增高程度远较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结脑)为著; 病毒性脑膜炎IgA升高不明显,而化脑和结脑则显著升高;IgG则以结脑最高,化脑及病毒性脑膜炎(后期)次之。

补体测定:有助于判断病情预后。患传染病后,补体量先升高(可较正常升高2~3倍,主要是C3),后降低,如降低过多,则预后不良。

细胞免疫测定: 有体内与体外二种方法。体内试验即为迟发型变态反应皮肤试验,用于诊断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疾病,如结核菌素试验、布氏菌素试验、麻风菌素试验等。此外,还可用植物血凝素、链激酶-链道酶(简称SK-SD)、二硝基氯苯(DNCB)、二硝基氟苯 (DNFB)作皮试,用以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反应性程度。体外试验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花环试验、移动抑制试验、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以及淋巴毒素测定等。这些试验可以证实许多病毒、支原体或细菌等感染后所导致的细胞免疫反应程度,如在麻疹、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乙型脑炎极期、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急性菌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反应抑制现象。在测定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方面,有四唑氮蓝(NBT)试验,可辅助诊断和判断预后。

除上述检查外,根据传染病性质的不同,必要时可进行其他检查以辅助诊断,如肝功能试验、肾功能试验、乙状结肠镜检查、活体组织检查、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同位素扫描等。诊断性穿刺亦可辅助临床诊断,如肝脓肿穿刺液检查可鉴别细菌性或阿米巴性脓肿; 脑脊液检查可鉴别脑炎、脑膜炎、脑血管意外等。新近发展的鲎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lysate test),可测出患者体液(如血液、脑脊液、腹水等)中革兰阴性细菌的极微量内毒素,有助于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诊断,但不能据此区别何种细菌,故不能代替细菌培养。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591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