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十种抗癌药物中有一些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多数能影响丝状分裂中纺锤丝的功能,使细胞停止分裂,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由于作用较专一,故划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M期有较高的选择性。
秋水仙碱(colchicine) 系从百合科秋水仙属植物秋水仙球茎或种子中提取的生物碱。从云南省山慈姑及漳州产的中国水仙等植物中亦可提取。尚可分出秋水仙胺<colchamine,demecolchine,colcemide或omaine),也有抗肿瘤的活性。将秋水仙碱的14位上的甲氧基用氨基取代,即获得秋水仙酰胺(或称秋酰胺)。三者都为淡黄色结晶性粉末,前二者可溶于水,后者溶于乙醇。药理作用均相似,能选择性地与纺锤丝微管蛋白结合,影响其聚合,使纺锤丝发生障碍,不能行使收缩功能,致使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不能向两极移动,从而中止细胞核分裂,瘤细胞死亡。由于它们对M期的作用最显著,对其他期影响较少,属细胞周期性特异药物。动物实验中对多种肿瘤有效,主要从胆汁和肠道中排出体外,尿中排泄很少。临床上用秋水仙碱1~2mg溶于葡萄糖液中注射,对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病有一定疗效,但毒性较大,使应用受到限制。秋水仙胺多用0.1~0.5%的油膏治疗皮肤癌,获得较好效果。国内将此药进行改变,制成复方秋水仙碱及秋水仙酰胺,每安瓿含秋水仙碱1mg、肌苷酸钠150mg、蕈糖50mg、葡萄糖醛酸钠100mg、甘露醇100mg、维生素B6 50mg,用以治疗乳腺癌有一定疗效。秋水仙酰胺的作用与之相似,临床用的针剂为50%丙二醇溶液,每毫升含10mg,作静脉注射; 片剂为2.5mg/片,口服每次5mg,一日3~4次。此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可恢复。静脉注射时局部刺激性较大,易引起静脉炎,溢出血管外可产生组织坏死。
长春碱(vinblastine,vincaleukoblastine,velban,VLB) 是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取得的一种生物碱,为白色针状结晶,能溶于水和乙醇,熔点为284~285℃。临床多使用其硫酸盐。其药理作用主要是干扰纺锤丝形成和膜结构中的微管结构,使有丝分裂停顿在中期。由于它的选择性高,划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项内。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何杰金病、淋巴细胞肉瘤、网织细胞肉瘤、肺癌、乳腺癌、肾胚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等。每支药物含10毫克,作静脉注射或静脉滴入,每次剂量为0.2mg/kg,(或5~15mg/m2);成人一般用10~15mg,每1~2周1次,一疗程用60~80mg。也可注入胸腹腔中,每次用10~30mg。副反应为骨髓抑制使白细胞下降,恶心,食欲不振,局部静脉炎,偶有指端发麻,精神忧郁,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长春新碱(vincristine sulfate,leurocristine,oncovin,VCR) 是长春花中另一生物活性较高的生物碱,其含量更少,也可从长春碱氧化后获得。其硫酸盐为微黄至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及乙醇。药理作用与长春碱相似,亦影响纺锤丝,抑制丝状分裂,对M期的作用显著,大剂量亦抑制S期细胞。对动物肿瘤的作用较长春碱为强。静脉注射后在肝和肿瘤中的浓度较高,在神经细胞中较为浓集,主要从粪便中排出。临床上用此药与其他抗癌药广泛结合进行联合化疗。主要适用于急性白血病,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效果显著,对何杰金病、淋巴肉瘤、网织细胞肉瘤及乳腺癌也有较好疗效; 亦用于治疗绒膜癌、成神经细胞瘤、肾胚细胞瘤等。成人每次用1~2mg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作静脉注射,每周1次,一疗程总量为10~20mg。其副作用与长春碱类似,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但对神经系统的毒性更明显,可产生四肢麻木、感觉异常、腹痛、肠麻痹等。总量超过25mg以上时,更应注意。局部刺激性强,静脉注射时应注意勿使漏出血管外。
从长春花中新近又分出甲酰长春碱 (formylleurosi-ne),毒性比长春碱和长春新碱低数倍,对神经系统的副反应轻,对急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等也有效。将长春碱用化学合成法改变成酰胺长春碱 (vindesine desacetylvinblastine amide),已在临床试用,对急性白血病等有效,对长春新碱耐药的病例也有疗效,副作用也类似。
喜树碱(camptothecine,CPT) 是从琪桐科植物喜树的根、皮或种子提取的生物碱。此树又名南京梧桐、旱莲木或千张树。 为淡黄色结晶,不溶于水,略溶于二甲基亚砜。通常用其钠盐注射,为水针剂,遇光易变质,需避光保存。其抗癌药理主要是能抑制DNA的合成,影响DNA聚合酶,也能与DNA直接结合使其破坏;对S期的作用最强,对G1和G2期、G2/M过渡也有作用,属周期特异性药物。每天给药的长疗程注射,对肿瘤相伴免疫性有一定抑制作用。用大剂量冲击治疗,免疫抑制最少,免疫抑制作用在停药后可恢复。此药在肝、肾、胃肠道的浓度较高,瘤细胞中含量亦多,主要从尿中以原形排出。临床上治疗癌瘤,有一些疗效。成人每次静脉注射剂量从10~30mg不等,以生理盐水稀释,每周2次或隔日使用;可作动脉内或胸腹腔内注射,也可用以灌注膀胱及瘤内注射。其毒性主要表现为尿路刺激症状,其他尚有白细胞、血小板下降,食欲减低、恶心、呕吐等反应。多饮水,服碳酸氢钠或甘草酸制剂可减轻毒性反应。
10-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 是从喜树中提取的另一种具有较强活性的生物碱,亦可人工合成。其化学结构仅在第10位碳原子上改为羟基,其他与喜树碱相同,钠盐溶于水,可制成针剂。药理作用与喜树碱相似,对动物肿瘤的抗瘤谱更广,且作用强; 体内分布以肝和瘤中的含量较高,大部分经胆汁及肠道排出,尿中排出量较少。对泌尿系统的副反应比喜树碱明显减少,但亦有白细胞下降、消化道副作用等。成人每日注射4~6mg,每日或隔日1次,10~14针为一疗程。
三尖杉酯碱(harringtonine)和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 是从三尖杉科的三尖杉属植物中分离出的生物碱。此属植物多数生长于中国,国内外从中提出的生物碱有十多种,目前以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的作用较为突出。两种都是黄白色结晶,可溶于酸性水中。在化学结构上后者仅比前者多一个CH2。此二种碱比三尖杉碱多一酯基侧链,此侧链与抗癌活性的关系密切。动物实验中二种酯碱对多种大鼠和小白鼠肿瘤均有疗效,能使核酸含量下降,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S期细胞作用更明显。临床上治疗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有效。成人静脉注射每日1~4mg (0.1~0.15mg/kg)。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乏力,部分病人有心动过速、心肌损害等,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在停药后可以恢复。
表鬼臼毒噻吩糖甙(teniposide,Vm26) 是鬼臼毒素半合成的衍生物。鬼臼毒素原称足叶草酯,是从小蘖科鬼臼属植物中分出的有抗癌活性的木聚糖(lignan)。由于毒性太大,经化学作用改变成Vm26。此药毒性较小,能抑制L1210白血病等动物肿瘤,使瘤细胞有丝分裂停止,抑制细胞增殖,并能抑制DNA的合成。临床上用以治疗网状细胞肉瘤、淋巴肉瘤、脑瘤、成神经细胞瘤、膀胱癌、乳腺癌等。静脉注射量为1~3mg/kg,每周2次,14~20次为一疗程。其副反应为骨髓抑制,使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并引起恶心、呕吐、脱发等现象。
与此类似的另一衍生物是Vp-16-213、鬼臼乙叉甙(etoposide,Vp-16 EPEG),其作用与Vm26相似,临床已试用于治疗支气管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