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球孢子菌病为巴西类球孢子菌所致的深部真菌病,又称南美芽生菌病。原发感染在肺部,继发病变常见于口腔粘膜、皮肤、淋巴结、胃肠道淋巴组织及肝、脾等器官。
巴西类球孢子菌在组织和渗出液中或37℃培养时为酵母样多芽生孢子,有厚壁,大小不一(6~40μm);有时许多小芽围绕母细胞形成“驾驶轮”样。在沙保培养基室温培养时,菌落生长缓慢,表面有白色或棕色空气菌丝,镜检有少数圆形小分生孢子(3~6μm)。
类球孢子菌病局限于中、南美洲;北起墨西哥,南至阿根廷;但各国的发病率不同,如智利即无本病发生。本病多见于成年男性,儿童、少年少见,男女比例为15:1。迄今尚无感染动物的报告,人是类球孢子菌的唯一宿主。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分布或寄生情况尚不清楚,很可能在土壤中。人与人间的直接传播未曾报道。真菌的入侵途径为呼吸道; 其他感染途径(如创伤)的可能目前尚不能完全除外。
本病潜伏期较长,个别可长达30年以上。病人多以口腔或鼻粘膜溃疡、面部皮肤损害、淋巴结肿大或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诉或首发症状;伴有乏力、全身不适、发热、消瘦等。
肺为原发病变器官,但临床表现常甚轻微。病人可有持续性咳嗽、气促、脓性或带血痰。肺底部有时有少许罗音。急性活动期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或结节状浸润,多于肺底部或中部,肺尖一般无病变。空洞和淋巴结肿大不常见。慢性病例可有肺纤维化和肺气肿。
继发性病变最常见于口腔,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性粘膜溃疡,溃疡底部有许多针尖大小黄白色小点,其中含有大量病原菌。口腔溃疡可累及咽喉部、悬雍垂、声带、喉,造成进食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皮肤损害多见于面部,呈肉芽肿性溃疡、结痂或疣状。淋巴结肿大亦较常见,可波及颈、腋窝、纵隔或肠系膜淋巴结。病变最终形成溃疡和瘘管。
本病可有急性血行播散。某些病人有时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症状,肝、脾皆可肿大。骨胳、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管、肾上腺等均可累及,但较少见。
痰、渗出物或脓液的氢氧化钾涂片检查病原菌可对85%的病人作出诊断。上述标本以及血、骨髓等进行培养也可分离出病原体而确立诊断。活组织检查可使90~95%病人的诊断得到成立,如典型多芽细胞不多时,应与皮炎芽生菌,组织胞浆菌、隐球菌等真菌鉴别。应用各种抗原进行皮肤试验的诊断价值尚不能肯定,但皮肤试验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用。琼脂双向扩散试验有特异性,阳性率亦高。补体结合试验的阳性率可达80~100%,有诊断价值。
类球孢子菌病应与结核病鉴别,两者可在17~25%的病例中同时存在。此外尚应与芽生菌病、粘膜皮肤型利什曼病、雅司等进行鉴别。
类球孢子菌病的病程进展虽较缓慢,但不经治疗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可达40%。对病情较重、治疗较晚或曾用磺胺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一般选用两性霉素B。总剂量应偏大(2~6g或更大剂量),疗程宜长(1~3个月); 根据病情、药物毒性反应情况,有时尚需重复治疗。两性霉素B的疗效并不十分满意,有效率一般为60~70%,部分病人无效或复发,病死率有时仍达20%左右,磺胺药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疗程应长,复方磺胺嘧啶或复方磺胺甲基异唑以及长效磺胺药如磺胺甲氧吡嗪, 周效磺胺等皆可应用。开始治疗时采用最大的耐受剂量,待数周或数月病情有进步后,再予减量,多数学者认为疗程应为3~5年,以免复发,但应注意药物反应的发生。双氯苯咪唑对类球孢子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体外最低制菌浓度为≤0.001μg/ml。自初步治疗的少数病人结果看来,疗效较为满意,副作用较少,疗程为3~5个月时,但部分病人仍有复发;因此,疗程似尚有加长的必要。由于本病诊断常被延误,治疗开始时病人一般情况甚差,故一般支持疗法(如加强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纠正贫血等)也应注意,以提高特效治疗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