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拉沙热

拉沙热
 
摘要:   拉沙(Lassa)热1969年于尼日利亚首次发现,病原体为拉沙病毒,属沙粒病毒。病理改变主要为内脏水肿,体腔内常有渗出液。出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炎性浸润较少。潜伏期3~17天,一般为4~10日。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本病传染性极强,故应采取严密隔离。

拉沙(Lassa)热1969年于尼日利亚首次发现。此后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地均有报道。美国曾有实验室内感染。许多非洲旅游者感染本病,带回美、英、西德等国,因此目前认为是国际传染病,需注意预防检疫。

病原体为拉沙病毒,属沙粒病毒。自然界贮存宿主是松鼠类的粟鼠,是一种非洲农村、田野常见的鼠种。传播途径可能为直接或间接接触鼠类唾液。病人血、唾液、小便均有病毒存在,可通过污染皮肤、伤口或飞沫(气溶胶)传播而发病,因此常导致医院内流行。人的病毒血症为3周,此期唾液、小便均排病毒,尿中排病毒时间可长达32天以上。

病理改变主要为内脏水肿,体腔内常有渗出液。出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炎性浸润较少。

潜伏期3~17天,一般为4~10日。起病缓慢。早期症状颇似流感,有恶寒、发热、乏力、肌痛等症状。3~6日内加重,体温逐渐升高,可达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有相对缓脉、恶心、呕吐、咽痛、吞咽困难、咳嗽、腹泻和胸腹痛等症状。少数病人有耳聋、眩晕、耳鸣等。体征有结膜、颜面、颈、胸充血,淋巴结肿大和肺部罗音等。腰部及肝区压痛明显。重症病人可见渗出性扁桃体炎和口腔溃疡,有时有白喉状伪膜附着。颜面、颈部及前胸部肿胀。部份病人有斑丘样皮疹或出血样皮疹。严重病人有内脏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以至急性肾功能衰竭。有时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眼球震颤、谵妄、昏迷、惊厥等。死亡多在第7~14病日,病死率可达30~50%。

本病早期血白细胞减少,以后则增加,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尿中有蛋白、细胞和管型。重症病人血中肌酐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转氨酶均上升。脑脊液正常。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凡来自疫区,有发热、咽炎、白细胞减少者均应考虑本病。确诊可由血液、咽拭和尿中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查目前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检查等方法,后者在病后第7日即可阳性。

免疫血浆治疗有良好效果,但目前供应尚少。即使给予免疫血浆,患者呼吸道和尿中仍有病毒排出,故仍需严格隔离。亦可用恢复期血清250~500ml。因病毒存在血中时间较长,故血清必须取自3周以上的恢复期患者,最好在6周以上。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对症治疗和防治休克等。

本病传染性极强,故应采取严密隔离。因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明确,应采取单间隔离,接触病人应戴口罩,穿隔离衣及手套。排泄物及污染物须经严格消毒。隔离时间3~4周。尿中排病毒时间较长,可能时应连续作尿病毒检查。

实验检查标本有传染性,应注意安全操作。白细胞计数时,应加醋酸(20mg/L,pH2.9)。检查白细胞分类涂片以戊二醛固定,加热至60℃,可将病毒灭活。检查血中电解质等耐热物质,应先加热后再检查。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主要措施为隔离病人,消灭野鼠。国际检疫时,接触者应医学观察3周。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752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1
  • 更新时间: 2012-12-11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