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是摄入含有副溶血弧菌 (亦称嗜盐菌)的食物所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本病沿海地区比较多见,典型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上腹部剧烈绞痛、呕吐、腹泻、大便水样带粘液或带少量脓血,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循环衰竭。
副溶血弧菌为革兰阴性多形态的弧菌,有单端鞭毛一根,无芽胞与荚膜。需氧性较强,对高温抵抗力不强,56℃5分钟死亡;对低温有耐力,保存在-20℃蛋白胨水中可存活11周;对高浓度食盐的耐受力甚强,在15%食盐蛋白胨水中37℃可存活2~19天,在海水中存活可超过47天。对酸极为敏感,pH6以下即不能生长,于普通醋中1~3分钟即被杀死。本菌有菌体(O)及鞭毛(H)抗原,根据生化反应可分成5个型(Ⅰ、Ⅱ、Ⅲ、Ⅳ、Ⅴ型),按抗原构造不同又可分为25个血清型,其中B、E、H等型与食物中毒有关。
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如墨鱼、带鱼、黄鱼、海蜇、梭子蟹等,其次为盐分较高的腌渍食品如咸菜、腌肉等。人进食污染副溶血弧菌而又未煮透的食物后即可感染。发病季节以夏秋两季为最多,人群均易感,但一般以青壮年为多。
本病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是活菌所致的感染性中毒及其肠毒素引起的毒素性中毒。主要病理变化为胃及小肠急性炎症、糜烂和内脏淤血等。
潜伏期一般6~12小时,短则1~3小时,长者可达2~4天。起病急骤,先有畏寒、发热、全身违和、腹部不适,随之发生腹周剧烈绞痛并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大便每天数次~10余次,多数呈黄水样,少数粘液样,有时可带脓血或洗肉水样。可因严重吐泻导致脱水、循环衰竭。儿童可高热起病,中毒症状显著,肠道症状则较成人为轻。病程一般2~4天。
诊断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有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史,若同食者集体发病则更有助于诊断。如可疑食物及患者粪便中同时检出副溶血弧菌则可确诊。病人血清凝集效价一般不高,如达到1:80以上,亦有诊断意义。本病应与急性菌痢、霍乱、出血性肠炎鉴别。
本病治疗和沙门菌食物中毒相似。一般病例不必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选用氯霉素或四环素,氯霉素剂量成人每日1~2g,分次口服或静滴。本病预防主要在于注意对海产品的烹调和保藏。海产品应熟食,保藏宜用40%饱和盐水浸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