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的调查与监测是对居民区土壤的污染源,污染程度和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调查测定,为评价土壤污染状况,阐明土壤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制订土壤卫生标准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污染源的调查: 土壤污染按其来源可以分成不同污染类型。如大气污染型(气体污染物接触土壤污染),水污染型(农田灌溉污染)及固体污物污染型(工业生产中的原料、产品、废渣等的不合理排放,农药、施肥以及尸体掩埋等所造成)。在进行土壤污染调查之前应先弄清土壤污染的类型,是受单个污染源的影响,还是受多种污染源的污染。对大气型污染的污染源调查,应参考大气污染源的调查方法进行;对水污染型的污染源,应了解灌田污水的来源,对工业废水应调查各个污染源,了解其原料、产品及中间产物的种类与数量;废水的产生过程,废水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质; 废水的处理情况及排水量。用于灌田污水应了解灌田的方式,灌水定额,用水规律,作物的种类,收获前的处理及作物的去向,可能遭受影响的居民集团等。对固体废弃物污染型的污染源,应了解有害物质的种类、数量、特别注意农药、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等特殊有害物质的含量。若调查地区有多个污染源,应逐个调查登记,了解它们的分布情况,并绘制成图。
(2) 土壤污染状况的监测:监测指标的选择,对受生活污染物影响的土壤应用蠕虫卵数、蠕虫卵的活力、细菌总数、大肠菌值、产气荚膜梭菌值、卫生数(土壤蛋白氮与有机氮的比值)等作为评价指标。对工业生产物的污染,应根据污染源调查的资料,选择数量大或危害性强的物质作为指标。在测定土壤中有害物质时,同时要注意测定其中的水溶性物质的含量。选择敏感植物作为指示物,如水稻对镉比较灵敏,茶叶能富集氟化物。这些植物即可作为土壤污染的生物指示物。树木年轮的宽狭也可以反映其过去某一时期的污染状况。利用植物作为指示物时,要避免植物表面粘污的影响,因此样品应经过冲洗再测定。
采样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反映出所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对大气污染型,采样点应以主要污染源为中心,根据当地的风向、风速等因素,在某一个方位上或在其相邻的几个方位上设置采样点。靠近污染源的采样点相距应近一些,远离污染源的采样点间距可稍远一些,一般可相距几十米到几千米; 对照点应设在上风侧或远离污染源的地点。对水污染型,采样点应根据水流的经路和距离设置。如在灌渠的近端和远端采样,在水田的进水口、中央和出水口处采样,尤其应在灌溉水停滞的区域采样;对照点应设在未受污染水系灌溉的地块,但土壤组成应与调查点相似。对固体物污染型,根据局部的地形地势,采样点设在雨水冲刷的下侧; 根据地下水的水文资料及周围土壤组成情况,采样点应设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方向及易渗漏的地区; 根据初步的调查,了解污染源周围植被生长情况及地下水的变化。划定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污染消失的地区。对有多个污染情况的地区,可将该地区分割成若干相等的地块,粗略调查时可按1000~2000ha设一个点,详细调查时可按7.5~25ha设一个点;或根据污染源的分布特点,分成几个有代表性的局部地区进行调查。采样点局部的土地最好是平坦的,没有冲刷流失或蓄积现象,应尽可能有植被,以免地表干燥被风吹起。采样点应选择空旷的地方,附近不应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采样点如在耕地内,则还需根据地形、土壤、作物栽培情况、施肥灌溉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
采样时间和次数因污染型不同而异。大气污染型根据大气污染的季节性特点采样。水污染型根据用水时期,在灌水前后和收割后进行采样。如了解土壤和作物的关系,应同时采取同一地点的作物和土壤; 对一年生的粮食作物在成熟期采样,土壤可在不同的施肥条件下采样。固体物污染型可在雨后进行采样。
由于土壤的组成极不均匀所以在采样时应特别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在采样点确定以后,按采样点局部条件的要求,选择一片面积为3~10m2的地块,分散采取3~10个重量相等,地层深浅组成相同的样品,可使用专用的土壤采样盒,反扣于土壤上,压入土内,再连同土壤及盒子一起取出;或用钻孔采样器采样,将这些样品混合均匀后取1kg作为该采样点的代表性样品。采样点分布可按对角线、梅花形、棋盘式、蛇形等方式,在深度上一般取耕作层的土壤(20cm左右),如欲了解污染的纵深关系,或以深层土壤作为对照样品,则应在同一垂直断面上分层采取不同深度的土壤,应有10cm以内的土壤样品及40cm以下的样品。
(3)土壤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与监测: 根据污染物种类和进入人体的途径,确定调查方法、测定项目和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