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萨那(Kyasanur)森林热在1957年发现于印度密苏里邦,目前在印度广泛存在,但密苏里邦外的地区发病较少。本病病毒与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基本类似,属虫媒病毒乙组。
本病主要传播媒介为蜱类,约有15种蜱能传播此病毒。许多哺乳动物、啮齿类动物及鸟类均能感染并发生病毒血症,猴类发病后能致死。流行季节为2~6月,以4~5月为高峰。人类传染多由蜱叮咬所致,但实验室中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本病的病理变化基本同鄂木斯克出血热(见“鄂木斯克出血热”条)
潜伏期约3~8日。起病多急骤,常呈双相热型。有发热、头痛及较严重的肌痛、关节痛。其后有呕吐、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并有烦躁、谵语。体检可见结膜、咽及软腭充血,并有瘀点状内疹,淋巴结肿大,可有支气管炎、轻至中度鼻衄、呕血、便血、子宫出血以及齿龈出血等。发热持续5~12日。有时可有第二次发热,伴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类似脑膜炎。早期血象可见白细胞减少,核左移,以后有淋巴细胞增多。尿常规可见蛋白尿及血尿,但肾功能一般无明显损害。脑脊液变化与鄂木斯克出血热相同。
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如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及中和试验等。患者急性期血液可用乳鼠或组织培养分离病毒。
治疗以对症为主。出血多不严重,不需输血。病死率为3~10%。预防除防蜱、灭蜱外,可用福尔马林灭活疫苗,预防注射有一定保护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