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肠道病毒脑膜炎

肠道病毒脑膜炎
 
摘要:   肠道病毒是病毒性脑膜炎中最常见的病原。肠道病毒脑膜炎有以下流行病学特点: ①有高度传染性,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在家庭或幼托机构中,约70%的感染为密切接触所致,除有脑膜炎病例外,常同时出现低热伴皮疹、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胸肌痛及心肌炎等症状的患者。②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并常呈暴发流行。每次流行中常有一种主要病毒型别占优势,同时又有其他型别的散在感染,常造成流行的复杂性。③亚临床感染率高,其中14岁以下儿童占73%,5岁以下者占50%。

肠道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呈球形,直径25~30nm,含单股核糖核酸,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23个型及B组6个型,埃可病毒31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型和新型肠道病毒68型、69型、70型及71型。

肠道病毒是病毒性脑膜炎中最常见的病原。由于健康人大便常可分离出肠道病毒,故从病人脑脊液、血液等分离到病毒更具诊断价值。柯萨奇A组1、2、4~7、9、10、14、16、22型及24型,B组1~6型和埃可病毒2、4~7、9、11、14~20、23、24、30和31型等已自病人脑脊液或血液中分离出来, 其中以柯萨奇A7及A型、B2、B3、B4型和埃可4、6、9、11、14、18及30型为最常见的致病原,可引起暴发流行。自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广泛应用以来,由此病毒感染而发病者已属罕见。北京报道58例无菌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病毒1、2、3型引起者14例,柯萨奇病毒A9及B5型引起者各2例; 上海报道159例无菌性脑膜炎,肯定病原诊断者79例(49.6%),分离得埃可病毒9型和3型及柯萨奇病毒B3、B6及A9型。新型肠道病毒71型亦可发生病毒性脑膜炎,并已从患者脑、脊髓、粪便或咽拭液中分离。

肠道病毒脑膜炎有以下流行病学特点: ①有高度传染性,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在家庭或幼托机构中,约70%的感染为密切接触所致,除有脑膜炎病例外,常同时出现低热伴皮疹、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胸肌痛及心肌炎等症状的患者。②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并常呈暴发流行。每次流行中常有一种主要病毒型别占优势,同时又有其他型别的散在感染,常造成流行的复杂性。③亚临床感染率高,其中14岁以下儿童占73%,5岁以下者占50%。

肠道病毒首先在咽部及小肠内进行初步繁殖,再扩散至局部淋巴结内繁殖,然后产生病毒血症,并侵入心、肝、胰、肾等器官繁殖,导致组织损害,仅在偶然的病例中,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柯萨奇和埃可病毒可在脉络丛繁殖并释放至脑脊液,故易从脑脊液分离得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并不在脉络丛繁殖,因而极少能自脑脊液中分离。

感染后3天左右,唾液及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咽部及肠道粘膜产生分泌性IgA抗体,后者在减低肠道对同型病毒再感染具有主要作用。血清内首先出现IgM抗体,于3~4周达高峰,继而下降; IgG抗体在感染后第二周开始上升,可持续存在,具有型特异免疫力。6~9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有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故可阻止病毒血症的发生。

无或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儿常有严重体液抗体或分泌性IgA的缺乏,致使肠道局部病毒不能被及时消除,导致肠道排毒时间延长,而长期的带毒状态又增加了病毒血症和病毒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能性。

肠道病毒引起的脑膜炎,其症状、体征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相似。潜伏期一般为2~10日,发病可缓慢,有轻度乏力等前驱症状。但大部分病例发病急骤,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于起病1~2日内即出现脑膜刺激征,发热很少超过39~40℃,持续1~7日,平均为4~5日,少数可达2周。嗜睡、谵妄多见。

大部分柯萨奇及埃可病毒在发生脑膜炎的同时,尚伴有复杂多样的症状,其中一些症状有助于病原学的诊断,如风疹样斑丘疹常见于柯萨奇病毒A组9、16、23型、埃可病毒4、6、9、16型及新型肠道病毒71型感染,水疱性皮疹则偶见于柯萨奇病毒A组5、6、16型及新型肠道病毒71型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则极少伴发皮疹。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常伴有疱疹性咽峡炎。肌痛(好发于胸、腹部)多见于柯萨奇B组1~5型病毒感染。埃可6、9型及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可伴短暂的肌力减退,而柯萨奇A7型及新型肠道病毒71型则尚可引起麻痹型脊髓灰质炎以至发生死亡。

脑脊液压力略增,细胞数自10~2500/μl,一般为50~500/μl,发病1~2日内以中性粒细胞为多,以后迅速转为淋巴细胞为主,但感染埃可病毒9型者,其细胞可持续偏高达8~12日; 蛋白量稍高,为40~100mg/dl,糖量正常。

病程通常经7~10日而恢复。但很多病例在二月内可有双相型、三相型或不规则型的发热及脑膜刺激征,尤以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为多见。其中极大多数病人预后仍良好而无后遗症: 但亦有体力恢复较慢者,尤以成人病例为多见。

发病早期即应取患者咽拭液、大便或肛拭,尤其是脑脊液标本,接种于原代猴肾或人胚肾等细胞培养或同时接种于1日龄小白鼠以分离病毒。自发病开始,肠道病毒在大便中的排毒时间有时可持续6~8周。由于健康人群中带毒率较高,故应及时采取患者的双份血清进行特异抗体测定,若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升高,则具有诊断意义。柯萨奇及埃可病毒的型别众多,进行血清抗体测定较为费时,实用困难。

新型肠道病毒71型对人胚肾细胞不敏感,但接种于原代或传代绿猴肾细胞培养及新生小白鼠、棉鼠或猴可分离出此病毒。

治疗以对症和支持疗法为主。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及干扰素与抗体的合成; 从动物实验中反复显示,在肠道病毒感染的急性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各种靶组织的病毒繁殖与病理损害,因而不宜使用。

脊髓灰质炎口服活疫苗已广泛使用。柯萨奇及埃可病毒的型别繁多,极大多数感染呈轻症,至今尚无疫苗。人体丙种球蛋白虽含有其多种型别的病毒抗体,但不切实用。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22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