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轮状病毒胃肠炎

轮状病毒胃肠炎
 
摘要:   轮状病毒胃肠炎是病毒性胃肠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传染性强,在托幼机构中易形成暴发。过去一般称为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潜伏期24~72小时,偶达96小时,病情轻重差别甚大。治疗无特效药,原则上以对症治疗为主。


轮状病毒胃肠炎是病毒性胃肠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传染性强,在托幼机构中易形成暴发。过去一般称为秋季腹泻。

轮状病毒属核糖核酸病毒的呼肠病毒科,为圆形、有宽壳盖短辐和薄边的双股RNA病毒。直径60~90nm,核心为36×38nm,有32个轮状壳微体形成衣壳,衣壳可呈单层或双层(内衣壳与外衣壳)。在大便标本中轮状病毒可分为4种不同的颗粒型,全周边中空与非中空颗粒,扇形周边中空与非中空颗粒。病毒体分子量为11~12×106,浮密度双壳为1.36g/ml,单壳为1.38g/ml。人轮状病毒的内衣壳可与小牛、小鼠、小猪、羔羊、兔及猴的轮状病毒发生交叉反应,但外衣壳的抗原有型的特异性。人轮状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病毒对热稳定、对酸及乙醚能耐受;56℃、pH3及大多数溶剂均不能破坏。在致病性方面除对人导致胃肠炎外,亦可使灵长类、小牛、小猪、小羊、小鼠、小驴、兔、鹿、羚羊受染而发生腹泻。

人轮状病毒感染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我国自1979年开始亦有关于本病流行的报道。传染源以病人为主,发病第1天即有病毒自大便排出,第3~4天病毒量最多,8天后绝大多数病例大便中的病毒消失,极少数于18~42天仍排病毒。成年人受染后可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是难被发现的传染源。有些婴儿发病是由兄姊或父母的轻症感染而受染。传播途径为粪-口或口-口,凡不注意饮食卫生的集体单位或家庭均可形成暴发。发病最多者为6个月至5岁的小儿。住院的小儿急性胃肠炎约半数为轮状病毒感染。也有报道在成人及青少年中暴发轮状病毒胃肠炎者,但多为轻型。在敬老院中,当70~80岁老年人对轮状病毒免疫功能降低时,亦可形成暴发。血清学调查发现6个月以内婴儿血清抗体阳性率高,系由母亲获得,6个月后下降。2~3岁时又上升,青少年及成人抗体阳性率可达50~90。血清型分布在世界各地一致,2~5岁小儿90以上有两种血清型。轮状病毒感染有明显季节性,但各国情况不一致,大多于秋冬季流行(11月~4月),高峰在12月至2月。我国每年有2个高峰:5~7月及10~12月。也有报道温带及热带地区无季节性差别。

轮状病毒导致急性胃肠炎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是病毒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在胞浆中增殖形成大包涵体。上皮细胞脱落后代之以缺乏消化酶的鳞状或方形上皮细胞,因此正常肠粘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均减少,导致吸收功能障碍,至病后8周才完全恢复正常。腹泻发生的原理系由于乳糖及其他双糖不能被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粘膜渗透压的改变,使体液进入肠腔。

轮状病毒感染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十二指肠活体组织用负性染色法做电镜检查(发病后27~129小时期间),见粘膜呈不规则斑块,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可变为方形或不整齐,但多数肠粘膜细胞尚正常。主要为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空泡变性,内浆网中有多数轮状病毒颗粒。免疫荧光检查证明轮状病毒抗原存在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皮细胞胞浆中。尸检见小肠粘膜水肿,肠扩张,肠腔中积液。肝呈脂肪变性及带状坏死,胸腺内淋巴细胞增生。淋巴结的滤泡中心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脾脏充血,滤泡中心嗜酸粒细胞浸润,脑细胞水肿。

本病潜伏期24~72小时,偶达96小时。病情轻重差别甚大。可呈亚临床感染。轻症仅轻度恶心、腹泻,有时低热,历1~4天即愈。典型病例发病初期有咳嗽、流涕等继以吐泻为主要症状。先吐后泻者为多,少数吐泻同时发生。大便多为水样,白色或浅黄色,也可呈黄绿色稀便,无粘液或血。腹泻每日约10~20次,亦可达30次,大多持续4~7天,最长可达21天。一般无里急后重。青少年及成人可诉腹部绞痛。体温多在38℃左右,但重者在39℃以上。绝大多数有轻或中度等渗性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病期为3~4天或5~8天,偶有腹泻持续3周或更长者。极少数重者可因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死亡。特殊表现为假性霍乱症状,排米泔水样大便,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等。偶有发生充血性皮疹。并发症有直肠出血、肠套叠等。

诊断除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症状外,确诊须根据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少数病例可升高。大便镜检少数病例有白细胞。

用十二指肠活体组织或吸取物、新鲜大便浓缩标本作电镜检查,如发现病毒颗粒,可以肯定诊断。可将高度提纯的人轮状病毒制成动物免疫血清,检查大便或十二指肠吸取物中的抗原。将小牛或猴的轮状病毒在组织培养中繁殖,制成的抗原可测定病人血清或乳汁中抗体。无论查抗原或抗体均可采用免疫电镜、补体结合、对流免疫电渗泳、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方法,均甚敏感且具有特异性。

用人胎肠器官培养,猪肾单层细胞、人胚肠单层细胞、人胎肾单层细胞加入胰酶作组织培养,可增加细胞培养中的病毒效价。亦可用免疫荧光或电镜检查细胞培养中的轮状病毒。

小猪接种后经3~4天潜伏期即发生腹泻,免疫荧光法可查见病毒抗原存在于小肠上段,且可查知血清抗体效价上升。接种恒河猴时,受染后24~48小时大便中可查到病毒。接种特殊饲养的小牛,潜伏期21~30小时,腹泻及组织学改变发生于接种后4~5天,而接种后6小时左右,大便中即可查到病毒。腹泻仅持续24小时,大便中病毒量以发病1~4天最多,持续排毒最长7天。

治疗无特效药,原则上以对症治疗为主。禁食12~24小时,停止乳类及双糖食品。吐泻较重时用止吐剂或镇静剂。要及时输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小儿补液用4:3:2液体,成人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输入。症状不严重的小儿可用口服补液法,液体成分为每100ml中含氯化钠58mg、氯化钾149mg、磷酸二氢钾78mg、枸橼酸钠196mg、碳酸镁14mg。剂量每小时10~30ml,并可给适量5葡萄糖液。成人口服补液成分可按每1000ml中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给予。

婴儿室应注意卫生,对患儿需隔离,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及其排泄物后必须洗手,食具要消毒,奶头、奶瓶每次用后要更换消毒。医院中应注意大便的处理及消毒隔离。由于母乳喂养婴儿较人工喂养婴儿大便中排轮状病毒少,且人乳中检出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可长达9个月,故应提倡人乳喂养。自动免疫目前正在研究中,病人血清中中和抗体即使达1:40~1:160也不能预防经口摄入轮状病毒的发病。经志愿者观察,如肠液中存在轮状病毒的特异IgA抗体,即可预防发病,可见局部免疫起保护作用。故口服减毒多价活疫苗应是发展的方向。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4235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8-05-2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