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鼻疽

鼻疽
 
摘要:   鼻疽是鼻疽杆菌所致急性传染病,原系马、骡、驴之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而发生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呼吸道、皮肤、肌肉等处有蜂窝织炎、坏死和结节性脓肿,有时呈慢性经过,间歇发作,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

鼻疽是鼻疽杆菌所致急性传染病,原系马、骡、驴之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而发生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呼吸道、皮肤、肌肉等处有蜂窝织炎、坏死和结节性脓肿,有时呈慢性经过,间歇发作,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

鼻疽杆菌,为笔直或略呈弧形,两端圆形的杆菌,长1.5~3.0μm,宽0.5μm,多孤立,有时成对排列,无活动力,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本菌在需氧条件下,在马铃薯培养基上能产生一层棕色粘性物质。接种豚鼠和仓鼠能获致死感染,而对小白鼠、牛、猪和家畜则不致病。本菌经腹膜或皮下注射于雄性豚鼠(体重250克)或仓鼠,2~12日后睾丸肿胀,阴囊皮肤粘连和发生溃疡,10~14日内动物死亡,即所谓施特劳斯反应。本菌能产生特殊抗原即鼻疽菌素,可作为皮试抗原,用于诊断。

鼻疽是马类的一种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报告。近年许多国家已消灭本病,但亚洲和南美洲等地仍有发生。人鼻疽几乎均发生于与病马有密切接触者,如养马者、兽医、士兵及农民等。传播方式主要由于皮肤外露或损伤部位直接接触病马分泌物或排泄物,亦可从眼结膜、呼吸道或消化道途径侵入人体。实验室工作者亦可感染此病,人与人之间的感染亦有少数报告。

人鼻疽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型。急性鼻疽潜伏期数小时至21日,平均为4日。病初全身违和,胃纳差、寒战、高热,并有呕吐、腹泻及周身酸痛。感染部位皮肤局部肿胀,呈蜂窝织炎,并渐坏死而形成溃疡,边缘不整,底部腐烂呈灰黄色。沿淋巴管发生许多结节性脓肿,脓肿溃破可形成瘘管,并排出红色或灰白色脓液,甚难愈合。如损害原发于鼻部,可出现鼻蜂窝织炎和坏死,鼻中隔穿孔,腭和咽部均有溃疡形成。本菌亦常侵犯肺部,出现肺炎、肺脓肿、渗出性胸膜炎和脓胸。患者极度衰竭,临床表现酷似伤寒或播散性结核病。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均可出现脓肿,常因脓毒血症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

慢性鼻疽病程常迁延数月至10年以上。全身症状甚轻微,有低热或长期不规则发热、出汗、四肢关节酸痛。间有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发作,皮肤或软组织出现脓肿,附近淋巴结肿大,有时脓肿溃破,流出多量脓液,亦可形成长期不愈的瘘管。关节、骨髓、肺部及胸膜均可累及,病人渐见消瘦,呈恶病质状,内脏器官呈淀粉样变性,常因逐渐衰竭而死亡,但有自行痊愈的报告。

鼻疽的临床变化较复杂,常不易诊断。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判断: ①有无与病马类接触或实验室中处理过致病菌等流行病学史;②病人分泌物、穿刺液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找鼻疽杆菌,或将材料接种于甘油马铃薯培养基分离致病菌,急性发作者可抽血液作培养;③将病人材料作施特劳斯反应; ④血清学检查血凝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等,发病3周后,病人血中抗体效价升高; ⑤鼻疽菌素皮内试验(1:1000稀释,取0.1ml作皮内注射)大部分病人于病后4周呈阳性反应,可维持数年。

临床应与类鼻疽、孢子丝菌病、链球菌性蜂窝织炎、葡萄球菌感染、伤寒、播散性结核等相鉴别。

病人须隔离。分泌物、排泄物及换药的敷料、纱布等均应彻底消毒。磺胺药、四环素、氯霉素和链霉素等均有一定疗效。一般应用链霉素(每日1g)与磺胺嘧啶(每日4~6g)或四环素(每日2g)联合应用,直至症状消失。脓肿应切开引流,但必须小心谨慎,以免感染扩散。

鼻疽的急性型预后极差,未经治疗者病死率可在90%以上。对于慢性或亚临床型,有报告痊愈率可达30~50%。近年来应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治疗后,病死率有明显下降。

预防应首先消灭马类鼻疽的流行,严格隔离和处理病马,对病马污染的厩舍、马场及饲养用具必须用10~20%新鲜石灰乳或3~5%来苏喷雾或洗擦消毒。鼻疽菌素点眼反应可用以鉴别感染和未感染的马匹,一般应进行2~3次以提高检出率。曾与病畜接触的马,即使鼻疽菌素点眼反应阴性者,亦应隔离3周观察。对从事马匹工作的人,应进行预防知识的教育。对病人应特别注意排泄物、分泌物及被污染物品的消毒。从事鼻疽杆菌检查的实验室工作者必须谨慎,以防感染。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38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