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热病又称土拉菌病,是由土拉伦斯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具有自然疫源性。野兔和啮齿类动物是人类发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菌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寒战、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及淋巴结肿大。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动物间的土拉菌病仅发现小范围的流行,人间病例报道尚少见。
土拉伦斯杆菌为一微小(0.3~0.7×0.2μm)革兰阴性多形性杆菌,在培养基上呈小球形,在动物组织内呈球杆状并可见菌体外有荚膜,无鞭毛,亦不形成芽胞;在加有胱氨酸、血液等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繁殖。对热抵抗力差,阳光直接照射30分钟或60℃5分钟内即被杀死。对普通消毒剂较敏感,3~5%来苏或石炭酸、75%酒精作用下,1~2分钟内即可被杀死,对氯也很敏感。对低温和干燥耐受力强,在4℃水或潮湿土壤中能存活4月以上,且毒力不降;在兽皮上可存活45天。本菌有较强的穿透力,可通过人们所觉察不出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
本菌可分美洲变种及欧亚变种,前者对家兔及人毒力较强; 后者毒力及致病性较弱。自然感染土拉伦斯菌的野生动物有100余种,但主要传染源是野兔和田鼠、小家鼠等啮齿动物。兔热病患者不能形成传染源,其原因不明。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但猎人、农民、屠宰场和皮毛厂工人、实验室工作人员因接触机会较多,发病率较高。人类感染可由下列各种途径引起: ①直接接触患本病的动物或病兽的排泄物及污染物,病原菌通过皮肤、粘膜、眼结膜而侵入人体; ②通过呼吸道吸入了染菌的空气及尘土而感染;③食用未经充分煮熟的病兽肉,特别是饮用或食用被本病原菌所污染的水、饮料、食品而感染; ④偶可通过节肢动物(蜱、蚊、虻、蚋)叮咬,或在皮肤表面压碎昆虫或昆虫飞入眼睛而感染;⑤实验室感染亦常有发生。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土拉伦斯菌侵入皮肤、粘膜后,沿淋巴管至所属淋巴结,引起充血、水肿,称为原发性淋巴结炎。细菌繁殖后随血流到达深部淋巴结、肝、脾、骨髓等形成结核样肉芽肿并释出内毒素,随之产生临床症状及皮肤变态反应。临床症状消失后,仍有一部分患者淋巴结或骨髓中长期带菌。肉芽肿病变中心可发生坏死,外周有纤维母细胞、类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偶可见朗罕细胞。
潜伏期为数小时~10天,一般为3~5天。本病发病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痛、乏力、多汗、食欲减退等。淋巴结常肿大,肝脾亦可肿大,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发热多为弛张型,未用特效药治疗者,可持续2~3周。有的可迁延数月,恢复缓慢,持续性低热为其突出的症状。由于感染途径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淋巴结型 病原菌侵入部位无病损改变,而所属之淋巴结肿大。直接接触而发病者常见肘、腋淋巴结肿大;经口感染者则常见颈、颌下淋巴结肿大。自发病第2天淋巴结即肿大,可增至鸡蛋样大,多为一侧独个,轻触痛,表面皮肤无红肿,多数经1~2月自行消散,有的在第3~4周因化脓而破溃,流出无臭脓液,脓液可为乳白、淡黄或黄绿色。
溃疡淋巴结型 病原菌侵入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并循序出现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可破溃形成溃疡。其直径1.0cm左右,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水肿不甚明显,轻度疼痛,有时有黑色痂皮。所属淋巴结在溃疡出现前肿大。
以上二型较为多见,约占本病患者的80~90%。
眼淋巴结型 本型之特征为结膜炎,眼睑肿胀、疼痛、流泪等,角膜可出现溃疡而导致失明。伴耳前、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胃肠型 病原菌经口进入咽部,致扁桃体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咽峡部及硬腭可形成溃疡,偶有白喉样薄膜。颈、耳旁、颌下淋巴结肿痛。病原菌侵入小肠粘膜,患者有阵发性腹部钝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偶可并发腹膜炎。
肺型 多数由呼吸道吸入染菌的尘土所致,也可由血源性感染引起。干咳、胸骨后疼痛,有的伴有严重中毒症状及感染性休克。肺部X线检查示纹理增厚或浸润性病灶,偶有肺脓肿、空洞形成,常伴胸膜受累及肺门淋巴结肿大。
类伤寒型 常因病原菌被吸入深部呼吸道或咽入消化道而引起,实验室感染亦多为此型。本型无原发性局部病变和淋巴结反应,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意识障碍等严重中毒症状。半数可并发肺炎,偶并发脑膜炎、骨髓炎、心包炎、腹膜炎。
流行病学资料及本病特有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其确诊则决定于阳性的血清学反应及细菌学检查。
皮内试验: 前臂内侧皮内注射土拉伦斯菌素0.1ml,注射后24~48小时观察结果,如注射部位红肿直径大于1.0cm者则为阳性。病后第二天即可出现阳性反应,可保持至治愈后数年。本试验有较高的特异性,对本病早期诊断及追溯诊断有一定意义。
血清凝集反应: 患者血清凝集素于病后2周出现,第7~8周最高值可达1:1280以上。凝集效价1:100或更高有诊断价值。土拉伦斯菌与布氏杆菌有共同抗原性,可产生交叉凝集反应,但病人对布氏杆菌凝集效价仅为特异性凝集反应的1/4~1/6,故应追踪观察;也可用吸收试验法检查,以排除与布氏杆菌发生的交叉凝集。
病原菌分离: 取溃疡分泌物、淋巴结穿刺液等标本接种于含有半胱氨酸等的特殊培养基上或接种于豚鼠、小白鼠可分离到致病菌。淋巴结穿刺液最易得到阳性结果,血液分离本菌之阳性率则不高。动物接种后,一般于1周内死亡,其肝、脾等组织可出现特异性的肉芽肿病变;取其脾做培养易分离出病原菌。动物接种可引起动物中本病的流行及实验室人员的感染,故应特别警惕。
淋巴结及皮下结节活体组织检查对诊断有帮助,但应与结核鉴别,与鼠疫、炭疽、恙虫病、淋巴结炎、白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鉴别,尤其应注意与鼠疫鉴别。本病与鼠疫主要不同点为:人与人之间不相传染;全身症状多较轻;肿大之淋巴结境界明显,皮肤色泽正常,触痛不明显。
治疗 饮食应富有营养而易消化,予以足够的水分,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肿大淋巴结可用饱和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有化脓并可能形成瘘道时应予外科处理。
链霉素对本病有显著效果,一般每日1.0g,分2次肌肉注射,连用7日即可;肺炎及类伤寒型,每日肌肉注射2.0g,连用7~10日。也可选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及氯霉素,每日2.0g分四次服用,可获良好效果。眼结膜炎时可用0.5%链霉素或0.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也可加用1%四环素眼膏。
本病预后与病原菌的毒力、传播途径、个人抵抗力有关,欧亚地区淋巴结型较多,重症者也很少有并发症及死亡,预后良好; 而北美等地重症患者多,病死率可达3.5~7%,其死亡原因主要为败血症、肺炎等。
预防 在疫源地应做好灭鼠、灭虫以及动物病的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扑灭。患者的痰、溃疡分泌物及淋巴结排出的脓液均应消毒处理。加强对疫区居民、猎人及实验室人员的个人防护;禁吃病兽的肉,食物应煮熟,饮水应煮沸;食品、饮料、水源及饲料应妥善保管,避免污染;禁用动物流行区的干草作宿营的垫草或坑道等的防寒用物。对疫区居民进行预防接种,采用减毒活疫苗皮上划痕接种法,对疫源地居民有计划每5年复种一次,可获得良好的防疫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