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狂犬病

狂犬病
 
摘要:   狂犬病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受染。人主要通过病兽咬伤受染。临床表现为脑脊髓炎,主要有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亦称恐水病。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全部死亡。

狂犬病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受染。人主要通过病兽咬伤受染。临床表现为脑脊髓炎,主要有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亦称恐水病。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全部死亡。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为RNA型弹状病毒,一端钝圆,一端扁平,形如子弹,75~80×180nm。内层为核衣壳,外层为包膜。核衣壳由核蛋白组成,其诱生的抗体无保护作用。包膜上覆盖有钉状突起,由糖蛋白组成,这种糖蛋白能使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并能诱生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

病毒可在鸡胚、鸭胚、乳鼠脑以及多种组织培养中生长。从自然感染的人和动物分离出来的病毒称为自然病毒或街毒,街毒通过多次兔脑后成为固定毒。街毒脑内接种时潜伏期长,能在唾液腺中繁殖,各种接种途径均可致病,对人的致病力强;固定毒脑内接种时潜伏期短,在唾液腺中不繁殖,仅能使动物发病,对人的致病力弱,但仍保持抗原性,故可用以制备疫苗。病毒易被日光、紫外线、甲醛、升汞、强酸、强碱及季胺类所灭活,56℃30分钟或100℃2分钟亦可杀灭。但感染组织在4℃和0℃以下可分别保持活力数周和数年。甘油能保护感染组织的感染力,如将组织置于50%中性甘油盐水中可以保存。

以前认为狂犬病病毒只有一种,1956年以后发现了4种与狂犬病病毒在血清学及形态学上均近似的病毒: ①Lagos蝙蝠病毒;②尼日利亚马病毒;③Mokola病毒;④Duvenhoge病毒。后两者均可引起人类感染。1972年国际会议将前三者连同狂犬病病毒均归于弹状病毒属狂犬病毒组。这几种病毒之间无明显的交叉免疫。

流行病学 所有温血动物均可受染本病,但大多地区直接传染人的动物主要是病犬,约占90%,病猫、病狼次之。在犬、猫狂犬病已得到控制的地区,主要是野生动物,如西欧、北美的狐、臭鼬,中南美的吸血蝙蝠、食虫蝙蝠等。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但其唾液中也含有少量病毒,也应隔离。

病犬、病狼等的唾液中含病毒较多,于发病前数日即有传染性。病毒主要通过咬伤进入人体,但亦可通过其他皮肤损伤,如抓伤、擦伤、冻裂等使人受染。病畜的其他组织中也含有病毒,亦可通过接触这些组织而被感染。病毒亦可通过正常粘膜使人受染,例如美洲食虫蝙蝠排出的病毒可污染洞穴内的空气,然后通过旅游者的口、鼻粘膜和结膜而进入人体。病畜舐舔粘膜亦可使人受染。人受染后并非全部发病,被病犬咬伤者约15~20%、被病狼咬伤者约50%发病。发病与否及潜伏期长短与咬伤部位(头、颈、手部发病较多、潜伏期较短)、创伤程度(大而深者发病较多、潜伏期较短)、局部处理情况及衣着厚薄等因素有关。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精神紧张等有时可诱发本病。

发病机理与病理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系统有强大的亲和力。病毒进入体内后,沿神经系统传播和扩散,并不出现病毒血症。

病毒首先在局部横纹肌细胞内少量繁殖,然后排至细胞间隙,侵入附近神经组织,沿传入神经以每小时3mm的速度向中枢上行,在脊神经节内大量繁殖后,侵入脊髓的相应节段,24小时后即遍布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又沿传出神经到达许多组织和器官,如唾液腺、角膜、肌肉等。由于病毒经常侵犯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病人常出现呼吸肌及吞咽肌痉挛而发生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流涎、多汗等症状。少数病人,主要是延髓、脊髓及脊神经被侵犯,则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瘫痪(瘫痪型)。

病理所见主要是病毒性脑脊髓炎变化,以延髓、海马、基底神经节及腰脊髓等部位受损较重。镜下见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最特异而有诊断价值的是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大小不等,直径2~10μm,位于肿胀或变性的神经细胞浆中,一个神经细胞可含数个内基小体。海马回及小脑浦金野组织中最多见,也可见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层、基底神经节、脊髓神经细胞、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视网膜神经细胞层等中。其他脏器如唾液腺等均为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天至1年以上,最长者可达19年,一般为20~90天。临床可分两型。其中以兴奋型(典型)最常见,偶可为瘫痪型。

兴奋型可分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持续1~4日,主要表现为局部感觉异常,如已愈合的伤口附近及其神经通路上有麻木、痒或疼痛,其远端可有间歇性放射性刺痛,四肢有蚁走感。同时常出现全身症状,如低热、头痛、乏力、烦躁、恐惧不安等,继之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咽喉发紧感。兴奋期持续1~3日,主要表现为怕水、怕风、怕声、怕光和兴奋不安,恐怖异常。最典型的症状为恐水:饮水、闻流水声甚至谈到饮水都可诱发严重的咽肌痉挛,因此常渴极而不敢饮,饮亦无法下咽。其他如微风、音响、摸触等亦均可引起咽肌痉挛。痉挛严重者可伴发呼吸肌痉挛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全身抽搐。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多呈亢进,表现为大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唾液分泌增加。因不能饮水且多汗而常有脱水现象。体温常升高,达38~40℃。神志大多清晰,偶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等,但咬人者少见。麻痹期持续6~18小时。患者渐趋安静,痉挛发作停止,出现各种瘫痪,其中以肢体瘫痪较为多见,亦可有眼肌、面肌及咀嚼肌瘫痪,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下颔下垂、口流唾液。同时亦可有失音、感觉减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呼吸微弱或不规则、昏迷,常迅速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整个病程1~20日,平均4日。一般不超过6日,超过10日者极少见。

瘫痪型的前驱期同样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咬伤部位的感觉异常,继之出现各种瘫痪,如肢体瘫痪、截瘫、上行性脊髓瘫痪等,最后常死于呼吸肌麻痹。本型病程可较长,约7~10日。

诊断 发作阶段的病例诊断较易。根据被咬史、咬人动物已确诊为狂犬病和典型症状即可拟诊。死后脑组织检查常可确诊。脑组织可做印片,用Seller法染色,可检查内基小体;亦可用印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检查狂犬病毒抗原,此法阳性率较高,且快速,数小时即可得结果。亦可用10%脑组织混悬液接种乳鼠脑内,发病死亡后,乳鼠脑组织内可查见内基小体,此法阳性率亦较高。脑组织亦可用乳地鼠肾传代细胞 (BHK-21)进行病毒分离。病期长于10日者可检测血清和脑脊液的中和抗体,如从未注射过狂犬病疫苗而中和抗体阳性或虽曾注射过而抗体效价1:50,000以上者均有助于诊断。诊断有困难的病人可试用角膜印片或皮肤切片(毛发较多的头面部)进行免疫荧光检查,如狂犬病毒抗原阳性,亦可确诊。

需与“类狂犬病性癔病”和“狂犬病疫苗接种后脑脊髓炎”鉴别。两者都有被感染史,传染源也可能已确诊为狂犬病,病人又都有类似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故鉴别较难。但前者的潜伏期常很短,受染后数小时或数日即发病,且无发热、大量流涎和明显怕风等,多无瘫痪,转移注意力后症状可暂时消失; 经暗示、解释、对症治疗后即可顺利恢复。后者与本病瘫痪型极难鉴别,但疫苗后脑炎的潜伏期也较短,常在注射疫苗后7~14天发生,且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其血清及脑脊液中的中和抗体常无明显升高。本病尚需与破伤风、其他病毒性脑炎及脊髓灰质炎等鉴别。

治疗 本病一旦发病,几全部死亡。但经积极治疗,可延长存活期,个别有治愈者。

病人应隔离于安静的单人房间内,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护理人员应戴口罩及胶皮手套以防止受染。应保证病人的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继发感染。应预防缺氧及止痉,止痉可用苯妥英钠、安定等。出现缺氧或呼吸困难时应即行气管切开进行吸痰、给氧,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器及肌肉松弛剂。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脱水剂等以预防和治疗颅内压增高,必要时侧脑室插管减压。应预防及治疗心脏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应预防和治疗肺部并发症,如感染、肺不张、气胸等。注意体温勿使过高或过低。

预防 预防的重点为消灭犬狂犬病,如捕杀野犬、家犬登记,必要时家犬接种疫苗等。应立即击毙狂犬、狂猫等,以免伤人。不能肯定为狂犬病动物者应捕获、观察10日。击毙或在观察期死亡的动物脑组织应进行病理检查。病人应予隔离。

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和野兽咬伤后,伤口应及时以20%肥皂水或0.1%新洁而灭(或其他季胺类药物)彻底清洗。因肥皂水可中和季胺类的作用,故两者不可合用。冲洗后涂以75%酒精或2~3%碘酒。伤口不宜缝合。在咬人动物未能排除狂犬病之前或咬人动物已无法观察时,病人应注射狂犬病疫苗,如5天后咬人动物仍健康,则一般可停止注射,但由于健康带毒动物的发现,故还应对观察动物进行角膜印片、皮质切片、病毒分离甚至脑组织检查,以除外带毒的可能。除被咬伤外,凡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吮舔过皮肤、粘膜,抓伤,擦伤者也均应接种疫苗。凡咬伤严重、多处伤口或头、面、颈、手指被咬伤者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应注射免疫血清。

常用的狂犬病疫苗有四种,脑组织灭活疫苗 (Semple疫苗)、鸭胚疫苗、乳动物脑组织灭活疫苗及组织培养疫苗。前三者应用较久,均为最粗糙的生物制品,含有大量的非病毒抗原物质,均能导致严重的甚至致死的并发症,如脑脊髓炎、脊髓炎、脑膜脑炎等。同时由于其免疫原性低,故需注射较长时间,如国内常用的Semple疫苗,需每日皮下注射2ml、连续14~21日(一般为14日)。因此目前多主张应用组织培养疫苗,如地鼠肾疫苗、胎牛肾疫苗、鸡胚细胞疫苗及人二倍体细胞疫苗等。 其中以人二倍体细胞疫苗最好。一般注射6针:0、3、7、14、30、90天各一次,每次1ml,效果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如既往已接种过全程其他狂犬疫苗,则仅需注射一次即可。国内目前生产的地鼠肾疫苗与之相类似,值得广泛应用。

如咬伤严重或在头、面部等,应与免疫血清合用。因免疫血清能中和游离病毒,也能减少细胞内病毒繁殖扩张的速度,可使潜伏期延长,争取自动抗体产生的时间,而提高疗效。应用抗血清后可抑制自动抗体的效价和延缓其产生的时间,可用加强注射方法来解决: 如用Semple疫苗,则在全程后10和20天各加强一针,如为组织培养疫苗则不加强亦可。免疫血清的剂量:马血清40IU/kg,人丙种球蛋白20IU/kg,一次注射,一半肌内,一半伤口周围浸润注射。注射应于感染后48小时内进行。

对与狂犬病病毒、病兽或病人接触机会较多的人员应进行感染前预防接种。既往由于疫苗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多,应用多有顾虑,目前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及地鼠肾疫苗的副作用很少,可放心使用。从抗体水平的产生来看,这些疫苗皮下注射1ml,1次或2次即相当于14针的Semple疫苗,若注射3~4次则抗体水平更高,且0.1ml皮内注射与1ml皮下注射的免疫效果一样,故目前最经济的感染前预防注射是0.1ml皮内注射2次(间隔4周),惟局部反应稍多。

【附】 犬狂犬病

潜伏期2~6周,偶可达10周。发病后可表现为两种类型。其中兴奋型最常见。初期主要是性格改变,常追随主人左右,两耳竖起,警觉不安,并有饮食嗜好改变。数日后进入兴奋期,常无目的地奔跑咬叫,两眼直视,乱咬东西及人,吞咽困难,不能饮水,吠声嘶哑,垂尾流涎,行动蹒跚,进行性下颔及后脚瘫痪,并迅速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另一型,沉默型较少见,发病后常离群独居,但受扰后亦狂吠,亦可咬人。一般迅速瘫痪而死亡。总病程2~8日,一般3~5日。一旦发病,几全部病死。故既往一直认为,如咬人后10日仍健存,则可否定为狂犬。但近年来发现有带毒犬存在,如1973年有人报道,一只外貌完全健康的犬咬伤一男孩,此男孩42天后死于狂犬病,而该犬经4年后才死亡。在此期间曾13次从其唾液中分离到狂犬病病毒。故对可疑狂犬除应密切观察外,最好能进行以下检查以资确诊。①皮肤切片检查:取颈、背部皮肤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查,可发现狂犬病病毒抗原,此法阳性率较高。②角膜印片免疫荧光检查:亦可发现该抗原,但阳性率较低。③脑组织检查: 取病死或打死动物的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发现内基小体。亦可用脑组织印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查。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03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1
  • 更新时间: 2012-12-11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