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胞浆菌病系荚膜组织胞浆菌所致深部真菌病。呼吸道为入侵途径,肺为原发感染病灶器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最易受波及。人受感染后大多数(65~75%)无任何临床表现,约1/4~1/3感染者呈流感样症状。肺部病变多为自限病程,可不治而愈。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病情则较严重。
病原学 荚膜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在组织内为酵母型,直径2~4μm大,卵圆形、芽生、荚膜孢子,一般在血液单核细胞内和内脏及骨髓单核吞噬细胞内。室温沙氏琼脂培养时则出现霉菌型菌落,先为白色后为棕色;血琼脂37℃培养时有酵母样菌落生长。非洲地区组织胞浆菌病系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变种——杜氏组织胞浆菌引起,其酵母型较大,为直径10~13μm圆形芽生孢子,壁厚,无荚膜。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流行于美国中部,在某些地区80%以上的人口可呈阳性皮肤反应。南美洲、亚洲的50多个国家均有病例报告; 我国也曾发现少数病例。组织胞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流行地区可自空气、土壤中分离出; 被鸟禽和蝙蝠粪污染的土壤更是组织胞浆菌生长繁殖的有利环境。许多家畜和野兽皆能受感染,但尚无动物传播给人的证据。人与人间的直接传播也不存在。由于真菌不能通过胎盘,故胎儿不受感染。人主要通过吸入含有组织胞浆菌孢子的尘埃而受感染。
发病机理与病理 根据动物(兔)感染显示,孢子到达肺部后数小时即出现炎症反应,孢子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细胞内发育繁殖。感染后2~16天,细胞破裂后孢子逸出,藉组织液散播至周围组织细胞。肺为原发病变部位,部分病人病原体自肺部播散至全身,但可无相应临床表现。组织胞浆菌主要侵犯骨髓、淋巴结、肝、脾等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但全身任何器官皆可波及。各器官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如与结核相似的肉芽肿结节,吞噬细胞内有不同数量的组织胞浆菌。随后出现组织坏死,至愈合时,代之以纤维化和钙化。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可分为下列4型:
急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 健康人初次受感染多无临床症状,仅1/4~1/3的人发生流感样临床表现,其中0.1~0.2%病人呈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症状的出现与否和吸入孢子数量有关。儿童较为多见,病起急骤,病人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咳嗽、胸痛等,少数病人尚有食欲减退、恶心、中上腹痛以及皮疹。肺部体征甚少,胸部X线显示局部浸润或结节样阴影。肺门淋巴结常肿大,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弥漫性浸润或粟粒样病变。多数急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有自限病程,不需特殊治疗而痊愈。病情严重者,经治疗后迅速好转。病灶愈合后留下大量大小均等、均匀分布的钙化点,有一定特征性。再次感染时病情一般较首次感染为轻,但皮肤阳性反应可再度出现或反应增强。
慢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 一般并非由急性肺型发展而来,多为重复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与慢性肺结核相似,有咳嗽、发热、体重减轻、乏力、胸痛、咯血等。胸部X线显示浸润性病变或结节状阴影,后者酷似结核球或肿瘤;亦可形成空洞,常为双侧性。慢性肺型较少见,感染持续较久时可出现进行性肺纤维化,最后导致肺功能不全而死亡。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 此型多见于幼儿、老人以及免疫缺陷病人。淋巴瘤、白血病、肾移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的病人遭受组织胞浆菌感染后多呈播散型。此型又可分为急性暴发型和慢性型; 前者与急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相仿,病人有发热、肝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脑膜炎、粟粒样肺部病变,甚至心包炎或心内膜炎等,病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慢性播散型起病隐匿,病程缓慢,身体很多器官皆可波及,如肺、肾上腺、肝、脾、淋巴结、脑、肾、肠等。临床特征有二: ①咽部、舌、扁桃体、喉等处的肉芽肿性溃疡; ②肾上腺病变表现为干酪样坏死,病程早期临床或生化检查多无异常;晚期可有阿狄森病的表现。
皮肤型组织胞浆菌病 原发局限性皮肤肉芽肿为非洲型组织胞浆菌病的特征之一,临床表现为结节、坏死性丘疹、溃疡或脓肿,淋巴结明显肿大,常伴有液化性坏死。皮肤损害附近的骨胳可被累及,一般无肺部病变。皮肤损害也可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表现之一。
诊断 本病确诊须依靠各种体液和病变组织涂片、病理检查或培养发现病原菌。急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最适宜的标本为痰、血和尿。慢性肺型有空洞者仅能自痰液中寻找真菌。在播散型病人则采取骨髓、血、淋巴结或其他累及器官的体液或组织(如脑脊液、肝活检组织和口腔内溃疡)作检查。标本涂片染色和病理检查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内有2~4μm直径的酵母样孢子,但须与黑热病原虫及弓形体区别。应用荧光抗体可发现和鉴定组织胞浆菌的组织型。皮肤试验 (组织胞浆菌素为抗原) 可用人群流行病调查和发现儿童感染(急性肺型和播散型); 但在成人诊断价值甚小。皮肤试验可干扰补体结合试验结果,使后者成为假阳性反应。补体结合试验有酵母型和菌丝型两种抗原,结果阴性不能除外组织胞浆菌病,但可作为无急性进行性肺型病变存在的强有力证据。阳性反应效价超过1:16者应考虑有活动性病变存在的高度可能。以菌丝型抗原进行的补体结合试验,在慢性病人抗体效价可明显增高。组织胞浆菌素乳胶凝集试验对发现急性初发感染有价值,但有假阳性,对慢性活动性组织胞浆菌病反应阳性率仅50%。琼脂凝胶双向扩散试验阳性时可作为拟诊组织胞浆菌病强有力的证据,较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强,但与芽生菌病和球孢子菌病可能有交叉反应。对流免疫电泳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皆有较高的阳性率。
各类型组织胞浆菌病应与结核病、其他深部真菌病以及淋巴瘤等疾病鉴别。
治疗 虽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发生临床症状,部分轻型急性肺型病人可不经治疗而自愈,且可获得永久性免疫,但在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不经治疗者病死率可达90%以上。如予以两性霉素B治疗,总剂量为25mg/kg时,病死率可降低至20%。每日1mg/kg治疗,血浓度可达大多数组织胞浆菌最低制菌浓度的10倍。慢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除有进行性呼吸窘迫外,确诊后5年的存活率仅有50%。两性霉素B治疗(总剂量至少为35mg/kg)可使5年的病死率降至28%。急性肺型胞浆菌病临床表现较重者,亦应给以两性霉素B治疗,以缩短病程,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两性霉素B的给药方法见“深部霉菌病”条。5-氟胞嘧啶对组织胞浆菌在体外及动物实验感染均无作用。咪唑类药物中双氯苯咪唑对组织胞浆菌的最低制菌浓度为0.5μg/ml,临床用以治疗本病有效。
肺部单个结节病变或空洞伴咯血者皆为手术指征,心包受波及,表现为缩窄性心包炎者,手术处理可获得满意效果。组织胞浆菌病病人进行手术时,术前、术后皆应予以抗真菌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组织胞浆菌病伴有颅内高压者,应予减压,一般放置Ommaya脑室内引流管较为适宜,既可降低颅内压,又可作为给药途径之一。
疫苗研究尚未成功。采取措施避免鸟禽粪污染土壤,或以3%福马林喷洒污染地区以消除组织胞浆菌,对本病流行有一定预防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