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环境卫生 >>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
 
摘要: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水和土壤中缺碘而引起(个别地区饮水或食物中含碘量过高,也能引起高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水和土壤中缺碘而引起(个别地区饮水或食物中含碘量过高,也能引起高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中国古代称地方性甲状腺肿为“瘿”。《吕氏春秋》就有“辛水所多秃与瘿人”的记载,认为本病与饮用水质有关。四世纪就知道用海藻治疗瘿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分布很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此病,特别是离海较远、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的山区,沿海和平原地区则较少发生。土壤性质为石灰岩、白垩土等地区较为多发;而富含有机物的黑土地区则较少发生。中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江西福建的武夷山区、冀晋太行山区、甘肃省的小陇山脉、宁夏的贺兰山区、河北的都山山脉、陕西的秦岭及辽宁东部山区等地流行较重。全世界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6~8%。

碘是人和动物的必需元素。成年人每日需碘量约200~500μg,最低量为100μg。青少年需碘量稍高,孕妇需碘量比一般人要多几倍。缺碘引起发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尤以生育期妇女为多,这和妇女生理特点以及生育期需碘多有关。

病区的土壤、地下水和食品中碘含量普遍偏低。饮水中碘含量越低,发病率越高。一般饮水碘含量低于10μg/L时,就有可能发生地方性甲状腺肿。饮水碘含量低于4μg/L时,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明显增多; 低于2μg/L时,居民中甲状腺肿患者可达50%。饮水碘含量高,患病率较低;但据文献报道,饮水碘含量太高,超过90μg/L时,则甲状腺肿患病率反而增高。说明摄入过多的碘,可能导致抑制甲状腺素的生成和释放,因而沿海个别高碘地区,也出现甲状腺肿病人。

病因 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即发生困难。血液中碘的浓度下降,甲状腺不能浓集足够的碘来合成甲状腺激素,血浆中的甲状腺激素就会降低。这就促使垂体前叶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促使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变为柱状并分裂增殖,甲状腺机能增强,其外部表现则为甲状腺轻度弥漫性肿大,这是一种代偿性反应。当缺碘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生特别明显时,增生后就有一个退化阶段,细胞萎缩,充满胶质,细胞胶质中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形成结节,最后还能影响到甲状腺的功能。除缺碘这一基本因素外,许多其它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有致甲状腺肿的作用。例如,饮用含氟、含钙多的水,服用某些化学药物(如硫脲、硫氰化物)等都有促甲状腺肿的作用。

临床特点 地方性甲状腺肿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弥漫型甲状腺肿,甲状腺各部分都均匀增殖,甲状腺位置正常。②结节型甲状腺肿,在甲状腺上能查到一个或几个结节。③混合型甲状腺肿,在弥漫型肿大的甲状腺上能查到一个或几个结节。

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弥漫型甲状腺肿最为多见。但在重病区,结节型患者或混合型患者则较多。生理性甲状腺肿一般不会增殖太大,凡肿大超过本人拇指末节大小的,即属病态。临床上常把地方性甲状腺肿按甲状腺肿大的大小分度。目前我国各地多采用五度分度法,即:0度正常,Ⅰ度看得见,Ⅱ度脖根粗,Ⅲ度颈部明显变形,Ⅳ度甲状腺肿大超过本人拳头。

地方性甲状腺肿一般不伴有功能紊乱症状。但有人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如心悸、周身无力、易兴奋及手指震颤等。有人有甲状腺功能低下,如粘液性水肿等。由于甲状腺体肿大,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眼球突出。此外,在本病严重流行地区,儿童可发生呆小病,称为克汀病,这是由于母体严重缺碘造成的一种先天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儿矮小、痴呆、聋哑等。

防治措施 防治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是用碘制剂和含碘多的海产品,大面积预防可采用食盐加碘的办法。加碘量各地标准不一,正常推荐标准为1:100,000,最多不能超过1:10,000,根据各地缺碘情况而定。局部地区可采用口服碘制剂或肌肉注射碘油,防治效果较好,但需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应用。海带、海鱼等海产品含有大量的有机碘,对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效果较好,且无副作用。凡有压迫食管、气管、神经等症状以及甲状腺毒症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19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