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真菌病系指侵犯皮肤、粘膜和内脏的真菌所引起的感染。
病原学 深部真菌病的病原菌按其特性分为5组: ①酵母菌组:在组织及培养基内均为芽生孢子,无菌丝;主要有新型隐球菌、球拟酵母菌、红酵母菌。②酵母样菌组:在组织内以菌丝为主,在培养基内为芽生孢子;主要有各种念珠菌。③双相菌组:在组织中或37℃培养呈酵母样(酵母相),在室温生长时呈霉菌样(菌丝相);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巴西类球孢子菌、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着色霉菌等。④霉菌组:在组织及培养基内均呈菌丝型生长,主要有曲菌、毛霉菌、镰刀菌等。⑤细菌样菌组:在组织内为颗粒,在培养基内为杆菌或球菌样菌丝;主要有伊氏放线菌、星形奴卡菌等。放线菌和奴卡菌一般列属真菌中,因两者所致的感染与其他深部真菌病相仿,常有较长的慢性病程。但从两者本身特性而言,则近似细菌,均属原核细胞生物,无典型的核和核结构,细胞壁中含壁氨酸,革兰染色阳性,以裂殖方式繁殖,对青霉素、磺胺等抗菌药物敏感。
就致病能力而言,深部真菌可分为三类:①致病性深部真菌:包括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巴西类球孢子菌、球孢子菌等。这些真菌极易在人体中适应,产生全身性感染。其分布一般有地区性,在流行地区受感染居民较多。②皮下真菌病真菌:也能寄生于人体,其中着色霉菌病、足分支菌病和虫霉菌病多有地区性,孢子丝菌病则呈世界性分布。③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有隐球菌、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见于世界各地,一般不能感染健康人。
发病机理与病理 致病性深部真菌孢子被吸入人体后,首先产生肺部病变。大多数病人呈亚临床型,病变最后自行消散; 少数病人因吸入较多量孢子或抵抗力低下可出现临床症状。皮下真菌病病原体通过创伤侵入皮肤和皮下组织后,在局部形成慢性感染。血行播散可发生于着色霉菌病和孢子丝菌病,但均少见。足分支菌病和虫霉菌病出现全身感染者更为罕见。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致病力弱,仅在下列情况下造成感染:①恶性肿瘤、糖尿病、尿毒症等慢性消耗性病和大面积灼伤使机体一般抵抗力降低。②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使真菌大量繁殖。③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可抑制炎症反应和纤维细胞增生,影响吞噬作用,破坏淋巴细胞,使抗体形成减少。④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或X线照射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减少,免疫功能降低。⑤心脑手术、长期静脉补液、保留导尿管等为真菌入侵创造了条件。
深部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多为急性化脓性炎症和慢性化脓性肉芽肿,少数可有结核样肉芽肿病变。
临床表现 除足分支菌病和虫霉菌病一般仅局限于入侵部位外,其余真菌皆可经血播散,累及各脏器组织,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呼吸道为多种深部真菌的入侵途径,肺是最易发生病变和临床表现的器官;但肺部真菌病常与结核和肿瘤相混淆。血行播散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骨胳、关节、生殖泌尿器官等受累,甚至造成败血症或心内膜炎。
诊断 由于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缺少特征性,因此常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当病人具有条件致病菌造成感染的诱发因素而出现肺部感染、败血症等时;皮肤创伤后出现慢性化脓性炎症时; 或在某些真菌病流行区出现肺部感染经抗细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即应考虑深部真菌病的可能。诊断的确立有赖于痰、粪便、尿、脑脊液、脓液、血等的直接涂片检查、培养或病理检查;免疫学试验对诊断的价值不大。
治疗 包括病原治疗、一般疗法及其他治疗。
病原治疗 (1)多烯类抗生素:①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烟曲菌、头孢子菌、地丝菌、类球孢子菌等也对本品敏感。如与5-氟胞嘧啶合用可发生协同作用。两性霉素B由静脉滴注给药,每日自0.1mg/kg开始,逐渐增至每日1mg/kg,每日或间日给药。可先将药溶于注射用水内,再以5%葡萄糖液稀释后避光徐缓滴注。静脉给药后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甚低,故治疗脑膜炎时须鞘内注射,每周2~3次,自0.05mg/次开始,渐增至0.5~1mg/次。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同用可减少反应。本品可作气溶吸入、滴眼、膀胱冲洗或口服治疗肠道感染。静脉滴注可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静脉炎等反应,滴注液内加用激素,滴注前半小时口服异丙嗪、消炎痛等可减轻以上反应。肾毒性反应甚为常见,表现为尿常规异常(蛋白尿、红白细胞和管型)、氮质血症和肾小管性酸中毒。停药后这些反应逐渐消失,但肾小球滤过率将持续降低,肾活检显示永久性肾小管损害。低钾血症、肝功能损害、贫血等副作用均可发生,偶有心肌损害、心室颤动及周围神经炎。鞘内注射可出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瘫痪、膀胱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等。②球红霉素 (globoroseomycin): 为我国创制的一个七烯族抗生素,对白念珠菌、隐球菌、曲菌、孢子丝菌、红酵母菌等有较强活性。口服本品很少吸收,静脉滴注1.5mg/kg后即刻血浓度为7.9μg/ml,22小时后尚有微量。除脑和脑脊液中含量甚微外,胆汁和其他器官均有较高浓度,尿中排出量少。以球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真菌败血症、隐球菌脑膜炎、真菌尿路感染、孢子丝菌病等或口服、气溶吸入、膀胱灌注、阴道栓剂和湿敷作局部治疗均获满意疗效。静脉滴注剂量每日自0.2mg/kg开始,逐渐增至每日2~4mg/kg。鞘内给药首次为0.02mg/kg,渐增至0.1mg/kg(不超过4mg/次)。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与两性霉素B同。静脉给药可出现发热、静脉炎、低血钾等,偶有肝肾功能损害,但皆远较两性霉素B为轻。③其他如制霉菌素和曲古霉素口服治疗消化道真菌病每次剂量分别为50万和5万~10万u,每日4次;也可作成悬液、软膏或栓剂治疗口腔、皮肤或阴道真菌感染。0.1%金褐霉素(aureofuscin)溶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有较好效果。克念菌素(cannitracin)、杀念珠菌素(candiciclin)和匹马霉素(pimaricin)皆为局部应用药物。
(2) 非多烯类抗生素:萨拉霉素 (saramycetin)对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孢子丝菌和部分曲菌有活性,临床应用有疗效,但易复发。剂量为每日3~5mg/kg,分4次皮下给药。副作用有暂时性肝功能变化、嗜酸粒细胞增加等。
(3) 抗真菌化学制剂: ①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 仅对念珠菌、隐球菌、曲菌和着色霉菌有较好作用,其敏感度多为≤5μg/ml。本品能干扰敏感真菌蛋白质的合成。口服后吸收良好、每6小时口服37.5mg/kg剂量时,血浓度可维持50~100μg/ml; 约90%的药品以原形自尿中排出。脑膜炎病人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60~80%。血清半衰期为4小时,肾功能减退时可延长至30~250小时;故当肌酐清除率为20~40ml/分和10~20ml/分时,给药间隔时间分别延长2和4倍或剂量分别减至1/2和1/4。可静脉滴注给药。真菌对本品甚易产生耐药,因此一般与两性霉素B合用以防止发生耐药、提高疗效和由于药量减少而降低毒性反应,鞘内每次为100mg(1%溶液10ml),很少应用。本品可引起血白细胞减少和血清转氨酶升高,有时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能致动物畸胎,故不宜用于孕妇。②咪唑组药物: 为广谱抗真菌药。克霉唑口服后血清高峰浓度于3小时到达,每6小时口服25mg/kg,高峰浓度低于2μg/ml。在肝、肾等器官内分布良好,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血清蛋白结合率为50%。国内外曾用每日30~60mg/kg治疗念珠菌、曲菌等深部真菌病,有效率为70~80%,疗效并不理想。服药后常有胃肠道反应,偶有肝功能异常、血白细胞下降、兴奋、失眠和幻觉等反应。双氯苯咪唑(miconazole)在体外对念珠菌、曲菌和皮肤癣菌等的抗菌活性与克霉唑相仿。正常人静脉滴注本品522mg,15分钟输液结束时的血浆浓度为6.18μg/ml。口服522mg和1000mg时,高峰血浆浓度于2~4小时到达,分别为0.37和1.16μg/ml。有肾功能损害者,血浓度将增高、延长。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98%,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5~10%。每次静脉剂量为200~400mg,每8小时一次; 口服每日1.5g。治疗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的疗效尚满意。副作用有静脉炎、恶心、呕吐、皮疹、暂时性贫血和血小板增多、高血脂、低血钠等。氯苯甲氧咪唑(econ-azole)和酮康唑(ketoconazole)的抗真菌活性基本与双氯苯咪唑相仿,初步用以治疗深部真菌病均获得较好效果。③其他如羟二脒(2-hydroxystilbamicline isoth-ionate),限用于某些芽生菌病,其指征和用法见“芽生菌病”条。碘化钾(或碘化钠)用以治疗孢子丝菌病(皮肤型中的固定型和淋巴管炎型)和虫霉菌病,剂量与用法见“孢子丝菌病”条。大蒜素在体外对念珠菌、隐球菌、曲菌等和金葡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抗菌活性。临床用于治疗肺、消化道和阴道等真菌感染有一定效果。成人每日90~150mg(0.3%溶液30~50ml),儿童酌减;稀释于500ml葡萄糖水或盐水中静脉滴注,4~5小时滴完。口服胶丸(每粒20mg)每次2~3粒,日服3次,儿童酌减。
(4) 放线菌病和奴卡菌病的治疗药物见“放线菌病”、“奴卡菌病”条,前述抗真菌药物对两者无效。
一般疗法和其他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增强人体防御功能、预防医院交叉感染和停用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等为治疗深部真菌病的重要措施。给予富于营养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B及C,必要时输血、血浆或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已用于某些真菌病获得初步效果。也有报道以雌性素刺激吞噬功能使化疗无效的隐球菌病获得临床改善。
肺部真菌感染有较大空洞、脓肿形成,药物疗效不显,并发大量咯血、肺部病变呈结节阴影与肿瘤不能鉴别或伴脓胸、胸壁感染时皆为手术治疗指征。软组织和骨胳有坏死组织、骨髓炎、瘘管等应扩创、清除坏死组织与死骨。真菌性心内膜炎须及时采用特效药物和外科手术联合治疗。
预防 正常人大多对深部真菌感染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但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机理尚不清楚;迄今为止尚无肯定有效的真菌疫苗可以应用。对具有诱发深部真菌感染因素的病人应特别注意本病发生的可能。糖尿病须积极控制,营养不良应予改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掌握。定期检查口腔及痰、尿、粪等标本,发现真菌或真菌感染时,应立即予以治疗。在致病性真菌流行地区,要防止皮肤或粘膜损伤,不吃污染真菌的食物,加强通风防尘设备,防止吸入带真菌孢子的尘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