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肿瘤学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摘要: 近20多年来在纤维光学基础上研制成软体导光纤维支气管镜,结构与一般软性导光纤维内腔镜相似,其特点是工作管开口于镜管之右侧,直通镜管的远端,通过工作管可吸痰、输氧、注入麻醉剂或造影剂等。

通过气管镜可在直视下观察气管、支气管内腔的改变,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并可采取脱落细胞或活体组织,以判断病变的性质。过去使用的气管镜为金属直管,缺乏可曲性,检查时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操作不慎还有引起器官穿孔的危险。近20多年来在纤维光学基础上研制成软体导光纤维支气管镜,结构与一般软性导光纤维内腔镜相似,其特点是工作管开口于镜管之右侧,直通镜管的远端,通过工作管可吸痰、输氧、注入麻醉剂或造影剂等。由于此镜具有可曲性和管径细等优点,因此它可进入支气管的各主要分支,可窥视金属直管支气管镜所无法观察到的部位。同时可减轻受检者的痛苦,是早期诊断和治疗支气管系统疾病的理想工具。

凡胸片阴性,痰中发现癌细胞;胸片有阴影,需明确性质和病变范围;不明原因咯血和慢性呛咳;各级支气管分泌物潴留需解除梗阻者以及肺部久治不愈的肺结核、局灶性肺炎需进一步明确病因等均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凡有急性呼吸道感染、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喉结核、大咯血以及主动脉瘤有破裂危险者均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禁忌证。

术前5~6小时禁止饮食,半小时前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5g,取下活动假牙。一般均用局部粘膜麻醉,以麻黄素滴鼻,0.5%地卡因喷咽喉及鼻腔,再经环甲膜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2~3ml。检查中需要时可由镜吸孔注入利多卡因2~3ml,一般总量不超过300mg。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以仰卧位为宜。术者位于患者头端,有利于辨别各级支气管的位置。一般经鼻腔直接插入,辨清解剖标志,切勿盲目送管。镜头至气管隆突后,若术前不知病变位于何侧,应先检查右侧,再检查左侧,先查上叶,再查中下叶;若术前已知病侧,应先查健侧再查病侧;若病人体弱不能支持时,也可只查病侧。检查右侧支气管时,当镜端至隆突后拨动按钮指向右侧,进入右主支气管,推进0.5~1cm,可见右上叶开口。增大镜端曲度可进入右上叶支气管。逐步减少曲度退出后再向下推进,可见中叶及与之相对的下叶背支;再向下推进,即可见下叶其他四支。检查左侧支气管时,将镜体退回隆突部位,拨动按钮使镜端向左弯曲,向前推进则入左主支气管。进入4~5cm后,可见左前叶开口;增大曲度进入左上叶,前进1cm左右,可见左舌叶开口;增大曲度至130度时可进入左上叶分支。然后退出至左上下叶分脊处,向下推进可见下叶背支;渐次向下推进,可见到其他三支。窥检时若遇镜面模糊,可注入少量生理盐水或利多卡因,嘱患者咳嗽同时吸引;发现病灶时,可摄影记录。然后咬取病变组织或表面刷取肿瘤细胞。病变若在肺边缘部位不能直视,则应在透视下,用刮匙和标本刷刷取组织后冲洗,吸出冲洗液作检查。特殊病例也可钳穿支气管,取支气管外活体组织检查,但必须在透视下证实已达病变部位后才能钳取,切不可伤及脏层胸膜。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0.08%,死亡率为0.05%。主要由于术前用药、局部麻醉以及操作不当所引起,如呼吸抑制、晕厥、抽搐、气管支气管痉挛、创伤、出血、缺氧、感染等。故须慎重用药,作好药敏试验,凡有支气管痉挛史者,术前应注射氨茶碱或激素,为防止创伤出血,操作切忌粗暴。若活检中出血较多,应立即撤出纤维支气管镜,病人转卧于出血侧并给氧,若持续严重出血,即插入硬支气管镜,以便用较大的抽吸管吸引血液并对出血的支气管行压迫止血。为避免缺氧,对心脏和呼吸功能不良的患者,检查和吸引时间不可过久,一般不要超过20分钟。为避免感染,注意器械和术者两手的消毒,术后应给予适当的抗生素。

镜检所见: 正常气管粘膜呈淡红色、湿润而光滑,各软骨环呈白色环状脊,气管膜部较平坦、柔软。气管隆突为锐利的垂直脊突;如隆突增宽、固定、僵硬或变形,常提示为肿瘤或结核等病变侵及隆突下淋巴结所致。支气管内良性肿瘤以腺瘤较多,常发生于腺结构丰富的大支气管内,呈息肉状,表面粘膜正常,淡红色,如血管丰富则呈紫红色,易出血。支气管内乳头状瘤常呈菜花状,需病检才能与支气管癌鉴别。支气管癌镜下所见可分直接所见和间接所见两类。前者为镜下直视癌灶,如为外生型癌瘤,即可在腔内看到菜花样、乳头状或结节状物,表面常覆盖灰白色坏死组织,多为鳞癌或腺癌。如为浸润性癌,则可见腔内局部粘膜增厚,呈颗粒状结节,凹凸不平,软骨环纹消失,易出血,病变周界不清,多为恶性程度较高或未分化癌。如为息肉样癌,可见肿瘤呈蒂状,塞于管腔内,有时随气流摆动,表面常有坏死组织。钳取组织时肿瘤可能移动,多为恶性程度较低的类癌、腺癌等。至于镜下间接所见包括支气管壁充血水肿、管壁受压、管腔狭窄、支气管开口有血性分泌物溢出等,此乃由于外周型肺癌或癌瘤粘膜下浸润以及癌瘤位于管外等所引起的间接征象。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335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