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是将生皮鞣制成革的过程。制革工业主要是产生大量有机物、铬化合物和带芽孢病原体的废水和废渣污染环境。
制革过程分为准备、鞣制和整理三个工段。准备工段主要包括水洗、脱毛、刮肉、脱灰等工序,使原皮干净便于鞣制。废水中含有大量碎毛、肉屑、油脂等有机物,此外,还有烧碱、洗涤剂、石灰、硫化钠等。鞣制工段是制革的主要环节,鞣制方法可分为植鞣和铬鞣两种。前者使用丹宁,废水中丹宁等有机物多; 后者使用硫酸铬和纯碱,废水中铬离子多。制革废水主要来自这两个工段,而且水量很大,每吨产品的用水量约为55t。整理工段一般不产生废水。
制革废水的特征是有机物含量高,生化需氧量约为1000~2000mg/L。酸碱性波动大,pH值一般为7~10,悬浮物约为2000~3000mg/L,极易腐败发臭。此类有机悬浮物遇到石灰,可生成碳酸钙,再与碎毛、肉屑等粘合而成石灰泥,数量很大,极易堵塞下水道,故宜经常清掏,此等污物可供酸性土壤做肥料用,肥效高。废水中主要化学毒物为硫化物和铬化物,铬化物以三价铬为主,但自制硫酸铬的制革厂,其废水中还可混有六价铬,六价铬毒性比三价铬高约100倍,有潜在致畸致癌作用。在皮革原料仓库和准备工段排出的废水中,有时含有炭疽杆菌,这是由于收购原皮时,混入带有炭疽杆菌的原皮而引起。该病菌是一种有芽孢的致病菌,在环境中抵抗力极强,人畜均可感染,危害极大。这种含菌废水在强酸或强碱的废水中接触数小时,病菌即可被杀死。废水中尚有中性盐、酸性染料、甲酸、甲醛等。
废水处理原则: 用化学方法回收利用铬; 除铬后的废水可灌溉农田。石灰泥不应堆放时间过长,以免产生硫化氢污染大气。在收购原皮时,必须严格防止炭疽杆菌的污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