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脱皮。少数患者由于变态反应,晚期可出现心、肾并发症。
本病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简称乙链)中的A族引起。致病菌能产生红疹毒素。红疹毒素有5种抗原型,型间无交叉免疫。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人群中带菌率的高低与地区、季节以及是否流行有关,一般冬春高于春秋,温带高于热带,我国以北方较多,流行区和流行高峰期带菌率高于非流行区和一般流行时。主要为空气飞沫传播,少数由被污染食物如牛奶、食具、衣物等传播。个别可经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引起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人类对本菌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抗菌免疫产生较慢、低弱且持续短暂,有型特异性。抗毒免疫较持久,但患本病后,如遇不同型红疹毒素的菌株感染时,可再患本病。近年来本病复发与再感染的病例较前增多,似与轻型病例增多和早期应用青霉素治疗,使人体产生免疫力不足有关。测定人体有无抗毒免疫力,可作狄克(Dick)试验。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内和50岁以上少见。本病近代有日趋缓和的倾向,病死率显著下降。
乙链的M抗原能粘附于咽部粘膜,使局部产生炎症。因细菌有较强的侵袭力,故可由局部或经淋巴管侵入邻近组织或器官引起炎症;侵入血循环则引起败血症。链球菌产生的外毒素由局部进入血循环后可引起毒血症表现,并出现猩红热皮疹,同时肝、脾、淋巴结等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脂肪变性。心肌混浊肿胀及脂肪变性,严重者有坏死。肾脏有间质性炎症。自病期第3周起个别患者可出现变态反应性病变,主要见于心、肾及关节滑膜。
潜伏期1~12日,以2~5日为多。发病急,早期有发热、咽痛、头痛、呕吐等。发热多持续,一般可达39℃左右。皮疹最盛期体温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体征有咽峡部及扁桃体红肿,扁桃体上有点片状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舌乳头肿大,早期舌被厚苔称“草莓舌”,晚期舌苔退掉、称“杨梅舌”。软腭粘膜充血,轻度肿胀。皮疹在第1~2病日出现,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者在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的基础上,布有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斑疹或与毛囊一致隆起的 “鸡皮疹”,少数有带小脓头的“粟粒疹”,严重中毒者可见出血性皮疹。腋窝、肘窝等皮肤皱摺处,因压迫摩擦引起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条,称为巴(Pastia)氏线。面部潮红,一般无皮疹,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疹于出疹后48小时内达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2~4日退尽,重症者可持续1周。病程第一周末开始脱皮,重者多呈片状,在手掌、脚底及四肢可见大片状脱皮,有时可呈手套、袜套状。面部则常为糠屑样脱皮。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情轻重不同本病可分为5型: ①轻型;②普通型,此型最多,多可自愈;③脓毒型,现已少见,咽部炎症明显,常形成溃疡和坏死、有化脓性并发症,甚至引起败血症,病死率高;④中毒型,现很少见,主要表现为严重毒血症,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及中毒性心肌炎,咽部症状轻微,皮疹多为出血性,病死率很高;⑤外科型(包括产科型),较少见,皮疹首先出现于伤口周围,继之遍及全身,常无咽部症状,预后良好。
并发症有化脓性、中毒性及变态反应性三类。其中化脓性并发症是乙链和其他化脓菌直接侵袭附近组织、器官所引起的病变,如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近年来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此类并发症已明显减少。中毒性并发症发生于早期,系由毒素引起的非化脓性病变,有关节炎、心肌炎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有风湿热及肾小球肾炎。
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皮疹转白试验可协助诊断。血白细胞在1万~2万/μl之间,中性粒细胞80%以上。出疹后嗜酸粒细胞可达5~10%,尿可有少量蛋白。咽拭子和伤口分泌物培养可证实诊断。本病应与麻疹、风疹、药疹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感染等鉴别。本病预后与年龄、病情轻重、治疗早晚、青霉素的应用及有无并发症等有关。
青霉素族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它既能治疗猩红热,又能预防风湿热等变态反应性疾患,应尽早使用。苄星青霉素60万~120万u,一次肌注,血内有效浓度可维持2~4周。青霉素G儿童每日2万~4万u/kg,成人每日60万~80万u,分2~3次肌注,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者每日60万u,疗程7~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头孢菌素、红霉素或林可霉素。近来发现链球菌有对红霉素及林可霉素高度耐药的菌株,且有增多趋势,故在使用前以先做细菌敏感试验为宜。四环素耐药菌株多,磺胺不能消灭咽部链球菌,不能预防风湿热,故均不宜采用。
预防首先应隔离及治疗病人。本病在托幼机构流行时,有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时,应及时治疗。对托幼机构及炊管人员的带菌者,可予青霉素肌注,并应即时调离工作,至细菌连续培养3次阴性,始可恢复原工作。医护人员及护理患者的家属,应带口罩。患者分泌物及污染物品应随时消毒。流行期间应禁止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儿童集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