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马尔堡病

马尔堡病
 
摘要:   马尔堡(Marburg)病由马尔堡病毒引起,亦称非洲出血热,首次于1967年发现。马尔堡病毒系一种弹状病毒,本病潜伏期3~9日,原发病例为3~7日,继发病例为5~9日。治疗可试用恢复期血清。但主要为一般和对症疗法,如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马尔堡(Marburg)病由马尔堡病毒引起,亦称非洲出血热,首次于1967年发现。该年西德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31名病毒工作者,因接触于乌干达捕获绿猴的血、器官和组织细胞等而发生本病,其中7例于8~16病日死亡,数名医务人员相继发生院内感染。

马尔堡病毒系一种弹状病毒。传染源可能为猴类。但目前在绿猴生长地区无同样病例发生。血清学检查提示此病毒在东非乌干达及肯尼亚存在,可引起人、猴发病。病毒通过破损皮肤进入体内,产生病毒血症。许多器官除肺、肌肉及骨胳外均有灶性坏死,但无明显炎性反应,尤以肝、胰及淋巴系统为重。坏死灶附近可见嗜碱性包涵体。有组织充血、出血及DIC变化。脑部常有炎性反应。

本病潜伏期3~9日,原发病例为3~7日,继发病例为5~9日。多突然发病,有发热、软弱和肌痛,其后有恶心、呕吐和水泻。起病第5~6日出现典型斑丘疹,遍及颜面、躯干及四肢,持续约3~5日,面部肿胀呈紫色。患者有结膜、咽及软腭充血,并有瘀点状内疹。此时常有明显出血倾向,以胃肠道和肺部为主。发热达39~40℃ ,持续5~8日。重者有昏迷和狂躁。血象可见白细胞减少,有异常淋巴细胞及幼稚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血清淀粉酶及转氨酶增高。

急性期可藉电子显微镜或免疫荧光在末梢血中直接检查病毒。此外可由血、肝穿刺组织、咽洗液及小便组织培养或动物接种(猴及豚鼠)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查可用补体结合及荧光免疫试验测血中抗体。

治疗可试用恢复期血清。但主要为一般和对症疗法,如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出血时可输血,给维生素K及抗纤溶药物。目前尚无特异预防方法,病人应严密隔离,排泄物应消毒。应严格控制猴类的实验室应用。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06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1
  • 更新时间: 2012-12-11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