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肿瘤学 >>肿瘤诊断

肿瘤诊断
 
摘要: 肿瘤的诊断,特别是内脏恶性肿瘤的诊断,有时较困难,因而要求医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怀疑有恶性肿瘤时,应运用各种检查方法加以确诊; 如需确定肿瘤的部位、组织学类型、生长特点和播散程度等。故需详问病史、行全面体检,常规化验检查和有目的的特殊检查。

肿瘤的诊断,特别是内脏恶性肿瘤的诊断,有时较困难,因而要求医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怀疑有恶性肿瘤时,应运用各种检查方法加以确诊; 如需确定肿瘤的部位、组织学类型、生长特点和播散程度等。故需详问病史、行全面体检,常规化验检查和有目的的特殊检查。目前常用的特殊检查有X线,包括电算X线体层摄影(CT)、各种内窥镜、生化、细胞学、病理、同位素、热图、超声和免疫反应等。经过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和各种检查结果,再确定是否为肿瘤。若为恶性肿瘤,可根据病情,分为早、中和晚期,或根据国际抗癌联盟所建议的恶性肿瘤TNM分类法进行分类和分期。依分期情况来按排治疗方案,并初步估计预后。

病史 询问病史要准确、详细和客观。包括起病的主要症状、过程、过去医疗措施和治疗后情况等。女性尚需询问月经史、生育史和哺乳史等。此外尚需询问家族史,如家族成员中曾否患过癌瘤,是否有好发某种癌瘤的倾向。个人习惯史往往有助于发现某些危险人群,例如吸烟与肺癌和唇癌的关系。患者的职业可能诱发某些癌瘤,如用放射性物质涂表盘的工人与骨肉瘤,铀矿工人与肺癌等。询问过去史亦有助于诊断某些癌症,如儿童时期放射线照射颈部或胸腺,在成年期可能发生甲状腺癌等。

症状 肿瘤常见症状如下:

肿块 肿块多能见到或摸到,亦有不易发现者。肿瘤肿块须与炎性肿块相区别,炎性肿块经抗炎治疗可缩小,肿瘤肿块则不然。恶性肿瘤肿块虽增长速度不一,但总在不断增大;若某些肿块突然增长,应考虑良性瘤恶变的可能。体表肿瘤大小应以cm为单位记载,并力求准确。深部肿瘤常不易发现,但由肿块所造成的症状,可有助于诊断: ①阻塞症状: 由于肿瘤使部分或全部腔道阻塞而引起各种症状,如喉癌、扁桃体肉瘤、支气管癌等引起呼吸道阻塞症状;食管癌引起梗噎感、疼痛和进食困难等;胃窦癌合并幽门梗阻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胆管癌、胰头癌引起黄疸; 小肠或大肠肿瘤引起肠梗阻和前列腺癌引起尿闭等。②压迫症状:由于肿块压迫邻近器官或组织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甲状腺癌压迫气管而引起呼吸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纵隔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盆腔肿瘤压迫膀胱可产生尿频;肿瘤压迫神经或脑组织时,可产生疼痛或行动障碍。③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例如发生于四肢骨干骺端的骨肉瘤,破坏患处骨胳和软组织,影响邻近关节的伸屈,出现跛行,如并发病理性骨折,则使患肢功能丧失。肺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和膀胱癌等破坏所在器官而发生咯血、呕血、便血、内出血或血尿等症状。

疼痛 肿瘤初起时可无疼痛,但发生在神经干者,如神经鞘瘤,或肿块压迫邻近神经时均可引起疼痛;起源于实质器官的肿瘤如肝癌和骨肉瘤因生长过速引起器官包膜或骨膜过度膨胀亦可产生疼痛。此外如肛管癌被粪便摩擦或肿瘤溃烂、感染以及椎体转移癌和肺癌侵及胸膜等均可产生疼痛,甚至出现严重的顽固性疼痛。

病理性分泌物 发生于口腔、鼻咽腔、消化道和泌尿生殖系等器官的肿瘤,如向腔内溃破或合并感染时,常有血性、粘液性或腐臭的分泌物排出,如鼻咽癌的鼻衄和血涕,肺癌的血痰,直肠癌的粘血便,子宫颈癌的血性分泌物或阴道不规则出血,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导管癌的乳头溢血、溢液等。

溃疡 常见于体表癌瘤,如皮肤、口腔、鼻咽、阴茎、子宫颈、外阴和阴道等癌。此外支气管肺癌、喉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和直肠肛管癌等都可发生溃疡。癌性溃疡的表面,常有边缘隆起外翻、基底不平、质硬、易出血及合并感染,有腥臭、腐臭分泌物。

发热 肿瘤生长过速,瘤体中央因供血不足而坏死,坏死组织或炎性分泌物被吸收时,可引起发热。体温可呈持续型或弛张型高热或微热,如支气管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而有长期高热;恶性淋巴瘤、何杰金病、子宫颈癌、上颌窦癌、肾癌、肝癌、骨肉瘤、大肠癌,尤其是晚期癌患者都可有发热症状。

咳嗽 为肺癌患者常见的症状,常伴咯血、血痰、胸痛或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

黄疸 胰头癌、胆总管癌和胆管或十二指肠壶腹癌,可压迫与阻塞胆道而发生黄疸。原发性肝癌或转移至肝门区的结节压迫胆管时也可出现黄疸。

消瘦 原因不明的进行性消瘦,尤其体重急剧减轻时,应考虑发生恶性肿瘤的可能。如食管癌、胃癌、胰腺癌和大肠癌等因进食、消化和吸收障碍而出现进行性消瘦,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也常有消瘦、贫血和乏力等恶病质症状。体征

望诊 可得知全身情况,皮肤有无黄疸,面颌、颈部、肢体和乳腺等是否对称,呼吸有无困难,表浅血管有无扩张,肢体活动情况和过去手术瘢痕的部位等。此外,肿瘤或溃疡的外观,大小和特征,周围组织的色泽,皮下静脉曲张程度以及有无单侧突眼、瞳孔扩大、眼球固定或外展障碍,有无面部及其他部位神经麻痹等体征,对诊断都有一定帮助。

闻诊 皮肤、口腔、鼻咽腔、外阴、肛管和子宫颈等部位的癌,因溃烂和感染可闻到分泌物的腥臭。

触诊 宜用指端从健康部位向肿瘤部位轻柔触诊,避免挤捏或重压,以防引起癌细胞播散。触诊腹部时手应平放,在病人深呼吸时用指端或指侧触及肿块边缘。检查颈部和颌下肿块时可用双手两侧对比触诊。检查乳房时,手应平放触摸,勿抓捏乳腺,避免将乳核误诊为肿瘤。此外,触诊时应注意肿块的部位、大小、形状(如圆形或分叶状等)、边界(是否清楚、整齐、钝或锐等)、表面(有无结节,与皮肤或基底有无粘连等)、硬度(坚硬如石、坚硬、坚韧、软、囊性或可压缩性等)、活动度(活动较好,能部分上下或左右活动、固定或稍有固定等)、有无压痛、局部温度、有无波动以及浸润的范围和深度等。

叩诊 用于检查胸、腹腔器官,有无异常的物理征,例如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时,叩诊呈浊音,肝肿瘤使肝浊音界改变等。

听诊 可检查肺呼吸音是否正常、对称,有无罗音或杂音;肠鸣音是否亢进;若为血管丰富的肿瘤,如骨肉瘤、蔓状血管瘤、动脉瘤等,可听到震颤性血管杂音。

体表淋巴结检查 为全身体格检查中的一项重要常规。主要检查双侧颈部(包括锁骨上)、腋窝和腹股沟六大群淋巴结,有时尚需检查肘部或腘窝部淋巴结。检查时应记录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分散或融合、硬度、有无触痛、活动度(与皮肤或基底有无粘连)。①颈部淋巴结检查: 用轻柔的手法依次检查枕、耳后、腮腺、耳前、面、颈前、颈浅,特别注意检查颏下、颌下、颈深上下、锁骨上和颈后三角的淋巴结链。检查时可坐在病员对面,或站在侧面或背后,用单手或双手触诊。患者头侧向检查区,使该处肌肉松弛,便于触诊。头、颈部的癌通常先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如头皮癌转移至耳后、枕部或颈后三角淋巴结;唇或舌的前三分之二癌、鼻咽、口底、扁桃体、咽、喉癌转移至颈深上淋巴结;甲状腺、舌、肺、纵隔和食管癌转移至颈深下或锁骨上淋巴结;胃、肠等腹腔器官、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以及前列腺,睾丸等晚期癌可转移至左侧锁骨上淋巴结; 乳腺癌可转移至同侧锁骨上淋巴结。②腋窝淋巴结检查: 检查者左手托起患者左上臂或使其轻度外展,用右手拇指置于患者左侧胸大肌前面,其余四指并拢平放伸入左腋下,仔细触摸腋前、腋中和腋后部,如有淋巴结肿大,则能在指前滑动。然后沿锁骨下静脉检查腋顶组(锁骨下组)淋巴结,并检查乳腺外侧缘和锁骨上淋巴结。用同法检查右侧腋下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接受来自乳腺、上肢、胸壁、脐水平以上腹壁和背部的淋巴引流。其输出管注入锁骨上淋巴结或直接注入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处。③腹股沟淋巴结检查: 患者仰卧、髋关节轻度屈曲、外展、外旋,用平放的指端轻触腹股沟韧带下方及股动、静脉邻近有无肿大淋巴结。继而深触下腹部,检查髂窝内有无肿大的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接受来自下肢、脐水平以下腹壁、腰部、臀部、外阴、外生殖器和肛门等处淋巴引流,其输出管流入髂窝的髂内、外动静脉旁淋巴结。

肛门直肠指检 对于疑有肛管,腹腔脏器如胃、肠、肝、胰腺等以及盆腔和女性生殖器官的癌瘤患者,肛管直肠指诊极为重要,常可获得有特征性的诊断资料,如检查直肠有无肿瘤,盆底有无种植或转移性癌和子宫旁、子宫后直至盆壁有无浸润等,对确诊,制订治疗方案、拟订手术范围和估计预后均有很大帮助。检查时,患者可取左侧卧位、膝胸位或膀胱截石位。检查者以右食指或中指,先在肛周轻柔按摩,使肛门括约肌松弛,轻慢伸入直肠腔内,注意前列腺大小、硬度、有无压痛或坚硬结节,直肠有无狭窄、溃疡、息肉、肿块和触痛。若有肿块,应确定其位于腔内或腔外,大小、部位(距肛门口长度,以cm计算)、范围、活动度、肿瘤表面粘膜是否光滑完整,是否累及邻近器官并绘图记录。手指取出时观察手套上有无血液或粘液样物。必要时作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并取活检。应注意勿将后倾子宫体或子宫颈以及乙状结肠的粪块误认为癌性结节。

妇科检查 先视外阴、会阴及肛周有无异常,然后分开大阴唇观察阴道外口有无血液或恶臭分泌物,后将阴道窥器轻慢放入阴道内,以能清晰明视子宫颈又不触及子宫颈为度。仔细观察阴道壁及穹窿有无血性分泌物或容易出血的肿块、子宫颈前后唇及子宫颈管口有无糜烂、囊肿或肿块,并应常规作子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必要时作病理活检。取出阴道窥器后,用中指和食指对阴道壁、穹窿和子宫颈旁组织进行触诊,同时用右(或左)手在耻骨联合上方轻压下腹壁,作下腹和阴道双合诊。最后将中指自阴道退出,放入肛管直肠腔内,进行下腹、阴道和直肠三合诊。阴道分泌物必要时送细胞学检查,并作记录。

在肿瘤诊断中,早期诊断至为重要;因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目前提高恶性肿瘤治愈率的关键。早期恶性肿瘤,包括原位癌、直径小于0.5cm的初期癌以及有局部表浅浸润但尚未累及区域淋巴结及邻近器官的肿瘤。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首先在于开展群众性的防癌宣传教育,使其懂得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和癌前病变的表现,从而能早期就诊。同时要求基层医务工作者熟悉早期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的临床表现,掌握临床检查和鉴别诊断的技术。此外,由于相当多数的恶性肿瘤发生于体表或易于检查的部位,故开展防癌普查就有可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提高恶性肿瘤的治愈率(见“肿瘤预防”条)。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58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