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对一定地区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诸要素的理化、生物学监测和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制订环境对策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可按评价阶段、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进行分类。按评价阶段可分环境现状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预断评价两类。前者指对环境的现状质量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后作出评价,提出必需的改善措施; 后者指在大型工业建设或其它经济开发项目施工之前,就该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断评价,以便采取适当的工程方案,并采取各种环境保护措施防患于未然。我国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造和生产,都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按评价对象可分单要素评价和区域环境综合评价。前者是对组成环境的某一项要素(如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土壤、噪声等其中任何一项)的质量作出评价; 后者是选择对区域环境的整体质量有重大影响的若干要素进行监测或调查,对区域环境的整体质量作出综合评价。在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中,可只从一个参数(如某污染物)去评价这个单要素的质量,也可选择这个单要素中的若干个参数 (如大气中的几种污染物)进行监测和调查,然后对这个单要素的质量作出综合评价。按环境质量评价的范围可分河流或水库的环境质量评价,区域和城市的环境质量评价等。
在进行任何一种环境质量评价时,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评价范围的各项环境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生态、排放污染物的各种污染源、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人体健康状况等。这些资料是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始依据。为了了解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土壤、生态、噪声等自然环境的现状质量,还须通过专门的环境监测,取得大量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环境监测是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基础,必须有准确、足够和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才能作出科学的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
各项环境质量标准也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各种要素的环境质量标准是经过专门的科学实验和现场调查,在研究不同的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等多方面的影响后,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制订的。有些环境指标(如土壤、河流和湖泊水库的底质等),目前尚未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可通过调查取得本底值作为评价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必须组织各有关学科专业人员参加。医学卫生部门应组织专业医务人员调查被评价地区的人群健康状况,同时配合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和评价结果,探讨人群健康状况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还应调查或征集居民各种疾病包括肿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查明不同环境质量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还应对拟建工程项目附近地区的现有居民进行健康状况调查,作为该工程项目建设投产前的健康本底资料,以便在该工程建成投产若干年后再作类似的健康调查进行比较。
对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时,需计算各个污染物的浓度范围、算术平均浓度和标准差、几何均值浓度、中位数浓度以及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样品数目及其百分率等。有时可采用各种单要素的环境质量指数进行评价。环境质量指数是将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依据,把监测数据代入合理设计的计算模式,得出无量纲的相对数,以此表达监测数据所反映的环境质量。为了得出区域环境的整体质量并进行综合评价,可将计算的各个单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环境质量指数采用一定的计算模式进行综合。不论是评价环境单要素或评价区域环境整体质量的指数,均可用于对环境质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作分析比较。在开展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中,通常可将评价的区域划分成一定大小的网格,根据监测数据,算出各网格的各种环境质量指数后。用不同深浅颜色和图例标明于区域地图上,成为环境质量分布图。
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断评价时,常可通过扩散模式计算预测大气和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然后对照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