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
 
摘要: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感染,比较常见。人的念珠菌病可能系通过人-人或动物-人传播,念珠菌在一般情况下存在于人体而不致病,但当机体抵抗力减低或出现促使念珠菌生长繁殖条件时,则念珠菌可侵入组织而发病。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感染,比较常见。

病原学 对人致病的念珠菌以白念珠菌最为多见,次为热带念珠菌; 此外尚有近平滑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毒力较强,在感染组织中主要表现为菌丝型,杂有成群的卵圆形 (3×6μm)芽生孢子; 在培养基中则仅有芽生孢子。毒力较弱的念珠菌在组织中则均呈酵母相。念珠菌属在沙保培养基37℃或室温孵育甚易生长,形成奶油色光滑菌落,带有酵母气味。念珠菌对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和半乳糖的发酵情况可作为鉴别各种念珠菌的依据。

流行病学 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寄生于健康人的皮肤、口腔、胃肠道、阴道等处。至少50%的口腔、咽部和胃肠道标本和30%妊娠妇女的阴道中可分离出白念珠菌,其他念珠菌多见于皮肤。念珠菌也存在于鸟禽和哺乳动物,但很少自空气或未被粪便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因此,人的念珠菌病可能系通过人-人或动物-人传播,而非来自外界环境。

发病机理与病理 念珠菌的数量与可利用的葡萄糖量有密切关系。糖尿病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均可伴葡萄糖浓度增高,可促进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广谱抗生素可减少利用葡萄糖的细菌数量,使真菌生长需要的葡萄糖量增加。皮肤烧伤、比较潮湿的皮肤皱褶部位的糜烂、粘膜溃疡、肿瘤或器械所致的粘膜损伤等皆为真菌入侵组织的良好条件。感染的血行播散可使所有内脏器官受到真菌的侵袭,肾脏最易受累,脑、肝和脾的感染较为少见。肺念珠菌病也甚常见,多系口腔或气管蔓延而致。

念珠菌的毒力系与其能否转为菌丝型有关。白念珠菌入侵组织后即可转为菌丝型,并大量生长繁殖。菌丝型念珠菌对抗吞噬作用的能力较酵母型念珠菌强,念珠菌的入侵可引起以多核白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有时有多发性小脓肿形成。感染持续时则出现肉芽肿病变。临床表现 念珠菌病分为三种类型: ①皮肤型念珠菌病:皮肤损害多见于皮肤皱褶处如腋窝、乳房下、腹股沟、会阴部、指间、甲沟等处。表现为界限清晰、表面糜烂的炎症斑片,周围有散在红色丘疹,上附细圈鳞屑。②粘膜型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为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表现为覆盖粘膜的散在或融合成片的乳白色薄膜,易剥离,薄膜下为潮红基底; 也可表现为浅表溃疡和裂隙。次为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阴道炎),表现为瘙痒、交媾痛和阴道分泌增多;其病变为灰色或白色薄膜,周围有红晕区。③内脏型念珠菌病:感染最多见于呼吸道、次为消化道和泌尿道,心内膜炎也非罕见。

呼吸道念珠菌病表现为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有咳嗽,咯白色粘液痰。X线显示两肺中下野肺纹增深。肺炎型病人起病较急,有畏寒、高热,咳嗽较剧,痰白色粘稠胶胨样,有时带血,也可呈脓性。X线显示两肺中下野呈弥漫性斑点状、小片状、大片或粟粒状阴影,阴影短期内变化甚大。慢性病变常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及代偿性肺气肿。

念珠菌食道炎多伴有口腔念珠菌病,以吞咽痛和胸骨下灼痛为主诉。念珠菌肠炎多见于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衰竭的病人或营养不良婴幼儿。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大便呈泡沫水样,带粘液,严重者为血样便,有发酵气味。可伴腹部不适、直肠痛及肛门瘙痒等症状。

尿路念珠菌病表现为膀胱炎或肾盂肾炎,多发生在糖尿病病人,妊娠妇女或导尿之后。可由血行播散或尿道上升性感染所致。尿培养念珠菌菌落计数每毫升超过1000以上者应考虑念珠菌尿路感染的可能。

真菌心内膜炎中最多见者为念珠菌心内膜炎。心血管手术后的真菌心内膜炎致病菌以曲菌和白念珠菌最为常见,近平滑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次之。长期静脉补液和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真菌心内膜炎,绝大多数病原菌为念珠菌,尤以白念珠菌为多。国外报告由静脉注射海洛因毒品而引起的真菌心内膜炎,病原菌也以念珠菌为主,其中近平滑念珠菌占半数以上。真菌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与细菌心内膜炎相仿,但赘生物较大,易于发生大动脉栓塞。

念珠菌败血症(亦称播散性念珠菌病或全身性念珠菌病) 多发生于淋巴瘤和血液病等消耗性疾病病人、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或手术后。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败血症相仿,有寒战、弛张热、血压下降等,有时症状较轻而为原有疾病的临床表现所掩盖,致不易被察觉。

念珠菌脑膜炎可为血行播散的结果,或由腰穿、脑室导管等操作而造成。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常规检查与结核性脑膜炎或慢性化脓性脑膜炎相仿。

念珠菌关节炎较少见,可为播散型念珠菌病的唯一临床表现。念珠菌腹膜炎为腹膜透析、胃肠手术或腹腔脏器穿孔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腹膜炎者相同。眼内炎多在念珠菌败血症发生后1~6周内出现。病人有眼眶痛、视力模糊、出现盲点等。眼底镜检查发现视网膜和脉络膜有白色反光渗出物,有时呈射线状伸入玻璃体。诊断 粘膜念珠菌病可根据粘膜损害和某些症状如阴道显著瘙痒作出拟诊。刮取病变部位薄膜进行涂片,如能见到菌丝,杂以芽生孢子,或培养阳性时诊断即可成立。呼吸道、肠道、尿路等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表现难与细菌所致的感染相鉴别;因此,诊断有赖于痰、粪便、尿等的涂片或培养。诊断念珠菌脑膜炎须依靠脑脊液培养,因涂片的阳性率不高(小于50%)。具有诱发念珠菌感染条件的病人一旦出现败血症或心内膜炎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念珠菌作为病原体的可能,如并发眼内炎,则可能性更大。确诊有待血和尿的培养结果。气-液色谱检查病人血中所含念珠菌成分和(或)其产物所致的异常峰波可作为诊断念珠菌败血症辅助方法之一。以念珠菌提取物为抗原进行的皮肤试验,在正常人可出现阳性反应。沉淀素试验虽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在严重感染或病人免疫功能缺陷时可出现阴性结果。凝集试验阳性时高度提示内脏型念珠菌病。

治疗 首先应消除诱发因素,如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控制糖尿病,调换静脉输液管等。当病人有免疫功能缺陷时,可应用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以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

皮肤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和阴道念珠菌病可局部应用多烯族抗生素(以制霉菌素或曲古霉素为主)或咪唑类药物。念珠菌肠炎、食道炎等予以口服前述药物。内脏型念珠菌病则须全身用药: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球红霉素、5-氟胞嘧啶或双氯苯咪唑等咪唑类药物;后两者也可口服给药。病情严重的念珠菌感染如败血症、心内膜炎等应联合使用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念珠菌心内膜炎的诊断一旦成立,除即予特效药治疗外,尚须争取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至多数日)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预防 念珠菌在一般情况下存在于人体而不致病,但当机体抵抗力减低或出现促使念珠菌生长繁殖条件时,则念珠菌可侵入组织而发病。因此,严格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的应用,以维持人的正常免疫状态和避免菌群失调的出现是防止念珠菌发病的重要条件。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95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