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2013年12月几内亚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逐渐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并有病例输入至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截至2014年10月8日,各国共报告病例8399例,其中死亡4033例,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分别自9月5日和8月29日之后无新发病例报告。这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暴发记录。9月初刚果共和国出现一起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共计报告71例,其中死亡43例,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起疫情与西非没有关联。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莱斯顿型、苏丹型和塔伊森林型。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尚未发现潜伏期病人有传染性;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猪等野生动物可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乳汁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相关途径传播的可能性。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病程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板可减少。早期可有蛋白尿。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