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环境卫生 >>水体卫生防护

水体卫生防护
 
摘要: 江、河、湖泊、水库、海洋等地面水及地面下不同深度的表层、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多种水体可选作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水源,地面水体还可供排放污水、排洪、航运、水上体育活动、美化环境及调节气候等。但如水体受到污染,可导致一系列的危害(见“水体污染”)。为保证居民生活卫生和健康,对防治水体污染所采取的措施,称为水体卫生防护。

江、河、湖泊、水库、海洋等地面水及地面下不同深度的表层、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多种水体可选作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水源,地面水体还可供排放污水、排洪、航运、水上体育活动、美化环境及调节气候等。但如水体受到污染,可导致一系列的危害(见“水体污染”)。为保证居民生活卫生和健康,对防治水体污染所采取的措施,称为水体卫生防护。

水体卫生防护措施,应针对不同污染源加以规划。在建设城乡时,应尽可能将当地地面水水体沿岸地带,划作绿化公园。集中式给水的采水点,应设在地面水或地下水水流的上游并划出给水水源防护带(见“水源选择及防护”)。

认真做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利用,是保护和改善水体水质卫生状况的主要措施。

城镇的生活污水应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加以收集,并根据水体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处理后再排入地面水中。工业废水中的酸碱物质、重金属及其盐类、浓度过高的有机物质等均应在工厂就地回收或预处理,才能排入城市下水道。一般有机性废水可与生活污水合并后进行处理。医院、生物制品厂等含有病原体的污水,应在医院、生物制品厂内消毒后再排出。

污水处理和利用的基本方法:

(1) 一级处理: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一级处理法主要是为了清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及飘浮物,也可减少细菌及蠕虫卵。一级处理法有机械阻留设备、除油池及沉淀池等。机械阻留设备如格栅、网筛等,在其孔隙间污水流过,阻留污水中的较大飘浮悬浮物。除油池是使污水进入池后,油脂浮在水面,隔留在池中,或加入混凝剂使产生凝集作用吸着浮油下沉,也可在污水中加空气鼓泡使乳化油类粘附气泡上浮。沉淀池有平流、竖流、辐流式和斜板、斜管等几种,污水进入池内缓慢地均匀流动,而污水中悬浮物藉重力作用沉落池底污泥斗中,澄清水则自池的出口溢出。有时,可在沉淀池前设置沉砂池,以除去污水挟带的砂粒和矿物固体粗粒。

(2)二级处理: 污水的二级处理法是为了清除污水中的溶解性和胶性有机物,一般设在一级处理法之后,污水再通过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或活性污泥曝气池等设备,利用需氧或兼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和利用有机物产生代谢活动能量,并合成微生物繁殖的原生质。生物滤池是在一个池中铺放适当厚度的碎石、炉渣等滤料,污水间歇地流过石渣空隙间表面,形成生物膜,并有充足氧气,微生物能在膜上大量繁殖发挥污水的净化作用。生物转盘一般用于小量工业废水的净化,它是由装在水平转轴上一系列圆盘所组成,圆盘转动时,一半盘面浸入污水槽中,当污水流过槽时,微生物附着在转盘表面,形成生物膜,由于转盘交替通过空气及污水,能发挥净化污水的作用。活性污泥曝气池是在一个池内不断通入含有需氧微生物及有机物等的活性污泥并进行空气曝气,污水通过曝气池后,发生污水的净化。不论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或活性污泥曝气池,均应在污水净化后通过一个沉淀池,将剥落的生物滤膜或污泥沉淀分离,清洁水由沉淀池出口排放。

(3)其他处理: 工业废水的组成往往与生活污水有很大的不同,含有其它杂质,应根据废的水质、水量及有害杂质的排放标准,采用上述一级、二级处理法以外的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及消毒。化学处理法是利用化学药品或化学反应去除废水中的溶解物或胶体物质,包括混凝沉淀、中和、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法是用化学的传质过程使废水中有害物质转移到液相、气相或固相介质中去,如吸附、离子交换、萃取、电渗析等。消毒法是消灭病原体,主要采用氯化消毒。对高浓度的有机工业废水,也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消化作用后再经需氧生物净化。近年来为使废水能循环利用,已开始采用深度处理法,即联合一级、二级及其他处理法,使废水水质达到高质量的要求。

污水处理过程所产生的污泥,应适当处理使之无害化。此外,在居民区应保证地面经常清扫洁净;在利用水体浸泡纤维等工业原料时,应辟出专用隔绝水区; 在海港受船只石油类污染时,应及时吸除浮油送至专用除油处理厂回收利用;在水体底质积存有机氯等毒物时,可用机械挖除或用土填盖,不使发生危害。为保护地下水源,对于人工回灌的水质,应不使当地地下水水质变坏或超过饮用水水质容许标准。有害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得排入渗坑或渗井: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13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