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传染病特征

传染病特征
 
摘要: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它在人体内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致病因素所造成的疾病有本质上的不同。传染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而为其他疾病所不具备。基本特征包括①有病原体;②有传染性;③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和周期性;④有免疫性。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它在人体内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致病因素所造成的疾病有本质上的不同。传染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而为其他疾病所不具备。

基本特征 是指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包括①有病原体;②有传染性;③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和周期性;④有免疫性。

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中的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以及寄生虫中的原虫和蠕虫。分离到病原体是区别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最根本依据,但目前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还未被分离出来,如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等。

有传染性 病原体经一定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不同于非传染病的另一特征。由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传播途径的不同以及人体反应性的差异,人体对病原体的感受性和在传染过程中的表现也很不一致。有些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等,通过空气传播,有高度的传染性,发病率很高;有的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受感染后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发病者较少。由于人工自动免疫的普及,原来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等,发病率已大大下降。

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和周期性 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具有以下特征:①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散发是指某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某病在某地区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称“散在发病率”。散发可能是由于人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或某病的隐性感染率较高,或某病不易传播。暴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相当数量的同类病人,其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相同,如食物中毒、流行性感冒等。流行系指某一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的发病率水平或为散发发病率水平的数倍。流行与散发是相对概念,应根据各病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情况来决定。当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其发病率大大超过了该地区一般流行水平,称大流行。大流行可发生于国内某些地区,也可以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和洲界,后者称为“世界流行”,例如霍乱第七次世界大流行,波及亚、欧、非三洲。②季节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称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造成季节性的原因很复杂,主要由于在该季节该病易于传播。③地方性:有些传染病经常在一定地区存在称地方性,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兔热病等。地方性的原因和动物传染源,媒介昆虫的存在、地理环境、气温条件、人民生活习惯等有关。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地方性传染病,亦称自然疫源性疾病。有的传染病为国内所没有而经别的国家传入者称为外来性传染病,如解放前我国的霍乱流行是从国外传入的。④周期性:指疾病经一定的周期发生一次流行。天花、麻疹、百日咳、猩红热、水痘、流感及白喉等病都有明显的周期性。如麻疹疫苗普种以前,在大城市有二年一次流行的周期性。周期性往往发生于传播途径容易实现的疾病,且发生于人口多而密集,又有该病传染源存在的环境中,与免疫人群减少、易感人群增加及预防措施不力有关。周期性是可以改变的,如种痘改变了天花的周期性并消灭了天花;麻疹疫苗普种的地区,麻疹的周期性亦已消失。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人体的免疫状态因病而异,个体之间也有差别。除少数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称为持久免疫外,临床上可出现下列表现:①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后再度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等。②复发:当初发疾病已进入恢复期或已痊愈,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病原体在体内又出现或繁殖,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等。③再燃:指初发疾病已进入缓解后期,热度尚未降到正常时,又复上升,再度发病,但一般为时较短,见于伤寒等。

临床特点 传染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病情发展的规律性 每一种传染病从发生、发展以至恢复均有严格的规律性,其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①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最初临床症状的这一段时期叫潜伏期。其长短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而定,短的数小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大多在数日内(如白喉、猩红热、细菌性痢疾),有的可数月(如狂犬病),甚至数年(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比较恒定,有助于推算各种传染病受感染的日期; 也可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或检疫期限。②前驱期: 病原体生长繁殖后产生的毒性物质可引起患者头痛、发热、乏力等轻度全身反应,这些症状常为很多起病缓慢的传染病所共有,无特异性,为时1~2日,这一时期称前驱期。个别传染病在前驱期有特异症状或体征,如麻疹的粘膜斑,具有早期诊断价值。③症状明显期: 由于各种病原体在人体内繁殖部位和致病作用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组织与器官的病理变化,原有的症状由轻变重,新的症状相继出现,逐渐表现出该传染病特有的症状,此时称为症状明显期。随着病情的进展,本期又可分为上升期、极期与缓解期。本期持续的时间因病种而异,自数日(如单纯型流感)以至数月(如布氏杆菌病)不等。④恢复期: 本期的特点是身体各种机能障碍和组织破坏逐渐得到调整与修复,主要症状大都已消失,患者的体力、食欲渐次恢复正常,直至完全康复。对恢复期病人应注意是否彻底治愈,防止复发和产生并发症(如伤寒)或转为慢性(如细菌性痢疾)。

发热 发热为许多传染病共有的症状。发热持续的时间随疾病的不同而有长期、短期之别。由病毒、立克次体、某些细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斑疹伤寒、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发热时间一般较短;有的细菌性传染病如布氏杆菌病,发热时间较长。各种传染病的发热又有一定热型,常见的有稽留热(高热,一日体温之差在1℃以内,见于伤寒、斑疹伤寒极期)、弛张热(一日间体温之差在1℃以上,但低温不到正常,如伤寒缓解期)、间歇热(体温日差在正常与高热之间,或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如败血症)、回归热(骤起高热,稽留数日后骤退,间歇无热数日,又重复出现高热,反复多次,如回归热)、波状热(热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常温,如此反复,如波浪状,可连续达数月,见于布氏杆菌病)、双峰热(一日间体温上升、下降,再上升又下降,每次升降在1℃左右,见于登革热、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热型的识别对诊断颇有帮助。

发疹 皮疹和粘膜疹为很多传染病的特征之一,有此特征者称为出疹热,在诊断上有重大价值。皮疹的种类甚多,有斑疹、丘疹、玫瑰疹、红斑疹、瘀点、瘀斑、疱疹、荨麻疹、粘膜疹,分别见于斑疹伤寒、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天花、败血症、麻疹等病。各种传染病皮疹的分布部位、出现顺序、数目与出现日期各有其特殊性,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一般水痘、风疹在发热后第一天出疹,猩红热第二天,天花约第三天,麻疹约第四天,斑疹伤寒约第五天,伤寒约第六天等。皮疹的分布通常见于躯干与四肢,但躯干与四肢间的分布情况因病而异,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天花的皮疹多见于四肢及头脸部,呈离心性分布;伤寒的皮疹分布于胸、腹、背部,一般10个左右。皮疹出现的顺序各病亦不同,麻疹的皮疹自耳后及颈部开始,次及颜面、胸、背,渐次向下蔓延,最后到四肢,2~5天出全;种痘后皮疹变化顺序为: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结痂→脱痂→瘢痕,和天花的出疹顺序相同。

毒血症 毒血症为病原体的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流所引起,有全身功能失调和中毒性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麻痹性鼓肠、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菌血症 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在感染部位繁殖,进入血流,但不出现明显症状,称为原发性

菌血症;继而在血液、血管内皮细胞及肝脾内大量繁殖后再次进入血流,到达全身组织和器官,称为第二次菌血症。自此临床特点相继出现,当人体产生免疫力后,病原菌自血内消失。

败血症 人体全身防御功能明显减弱时,病原体自局部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急性全身性感染,出现严重毒血症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有的发生感染性休克或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若在各组织和脏器中引起转移性化脓病灶,可构成脓毒血症。

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发病性质、临床表现、病情经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可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典型,非典型;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等类型。典型即为常见的普通型,具有该病常见的症状和病情经过;非典型者缺乏该病的一种或几种主要症状,并缺乏常见的病情经过。非典型类型中尚有顿挫型、逍遥型等。轻型、重型、暴发型实际上亦属非典型类型,中型即为典型类型。临床类型的识别与划分对预后判断、治疗措施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有很大意义。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37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