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小肠炎症的总称。主要表现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大便镜检有极少白细胞,细菌、真菌培养阴性,由电镜或免疫电镜可查见大便中的病毒颗粒。
本病虽由多种特异病毒所引起,但各种病毒导致的临床表现常无显著差异。病原体主要是纽瓦克(Norwalk)类病毒及轮状病毒。肠道病毒却较少引起胃肠炎。腺病毒、冠状病毒、星芒病毒、萼状病毒、微小呼肠病毒亦已由急性胃肠炎病人大便中查到,并有免疫学变化,但因研究尚少,目前列为未确定的病原体。各种病原体的特点见下表。
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体诊断方法和发病情况
| 直径 | 浮密度 | 核酸 | 在细胞培养上复制 | 诊断方法 | 发病情况 |
纽瓦克类病毒 | 26~27 | 1.36~1.41 | 可能为DNA | 阴性 | 免疫电镜 | 青少年、成年人多,可呈暴发 |
肠道病毒 | 24~30 | 1.32~1.34 | 单股RNA |
| 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 婴幼儿多 |
腺病毒 | 75 | 1.35 | DNA | 阴性 | 电镜 | 婴幼儿多 |
病毒性胃肠炎易呈短期暴发,极少形成大流行,但亦可散在发病,如星芒病毒胃肠炎以散发为主。除纽瓦克类病毒胃肠炎多发生于青少年及成人外,其余各种病毒性胃肠炎均以婴幼儿受染发病为多。轮状病毒与纽瓦克类病毒胃肠炎多流行于秋冬季,故既往称为秋季或冬季腹泻,但夏季亦可发病。其他各种病毒性胃肠炎无明显季节性。
急性期病人的大便均有传染性,但各种病毒在大便中均为短期大量存在。病后以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则仅见于轮状病毒感染。本类疾病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卫生条件差的托幼机构、医院、机关、学校、部队等集体单位均易出现病毒性胃肠炎的暴发或连续发病。人对胃肠炎病毒的易感性强,常因亚临床感染而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血清内测得的抗体常无保护作用,而肠道局部产生IgA抗体才能防止再感染。血清内各病毒抗体的存在多随年龄而增加。
病变部位主要在小肠粘膜,以绒毛变化为主。一般绒毛变短、变钝,肠壁固有层有圆形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浸润。从志愿者观察到本病的胃排空功能明显延缓,但胃酸、胃蛋白酶和内因子测定均未见异常。发病原理主要为小肠绒毛受破坏后,小肠的数种消化酶减少,导致肠粘膜吸收功能减退。
潜伏期较短,多在24~72小时内。发病急,可有上呼吸道前驱症状,或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生恶心、呕吐及腹泻。呕吐可为首发症状,次数多,可历数日。先吐胃内容,继为水样,无血液,极少有粘液。腹泻亦多呈水样便或稀便,无粘液及血。每日可达10~20次。无里急后重,腹痛多不重。一般有低热,体温38℃左右,高热少见。经吐泻后多发生轻、中度等渗性脱水及酸中毒,如及时治疗可迅速恢复,病死者少。病程一般5~8天。
流行病学资料对诊断甚为重要,在托幼机构、集体单位或家庭中暴发急性水样呕吐、腹泻时,即应考虑病毒性胃肠炎的可能,秋冬季尤然。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极少有白细胞,细菌、真菌培养阴性。有条件时可行下列检查以决定病原:①直接电镜观察病毒颗粒;②免疫电镜、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及补体结合试验等检查病毒抗原或抗体。应与细菌性或真菌性急性胃肠炎鉴别。
病毒性胃肠炎有自愈性,无特效治疗,故以对症为主。吐泻严重时宜短期禁食,可用止吐剂或镇静剂止吐,收敛剂止泻。有脱水时应及时补液,较重者静脉输入,轻、中型者可口服补液。
预防同一般肠道传染病。口服疫苗形成肠道局部免疫为防止本类疾病的理想方法,目前正在研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