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马脑炎是由蚊传播的急性虫媒病毒性脑炎。1933年发现于美国东部农场马群中。
东部马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A组,由单股RNA组成核心,呈球形20面体,对许多动物有致病力。在马脑、啮齿动物的脑和鸡胚等组织中生长良好。分北美株和南美株。在60℃10~30分钟可灭活,在40℃以下可长期保存,对紫外线、甲醛等敏感。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发病率约2~10,感染后无论是否发病均获得免疫。传染源为动物,野鸟为主要贮存宿主,尤其是麻雀等小鸟,骡、马等也是重要宿主。黑尾库蚊是鸟和马之间的主要媒介,伊蚊是蚊和人之间的主要媒介,偶可经呼吸道传播。流行于美国、墨西哥等美洲国家。发病以7~10月最多,农村多于城镇,10岁以下占70。
本病潜伏期约7~10天。起病急骤,发热迅速升高,有头痛、呕吐和嗜睡。轻者2~3天可恢复。重者病情逐渐加重,发热40℃左右,有意识障碍、以至昏迷、反复抽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并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和两侧瞳孔异常等,可迅速死亡或经4~10日病情逐渐减轻而进入恢复期。病死率约50。部分有智能减退、行为异常和瘫痪等后遗症。血中白细胞一般达1万~3万/μ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微混,细胞数200~1,000/μl,分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升高,蛋白质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本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预防主要是灭(防)蚊和动物疫苗接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