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样芽胞杆菌是一种需氧芽胞杆菌,革兰染色阳性,其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部或亚末端,无荚膜,有动力,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但不发酵乳糖和甘露醇,水解明胶和淀粉,靛基质阴性,藉生化反应可与其他芽胞杆菌属的细菌鉴别。
本菌分布于各种谷类如米、面粉以及土壤与尘埃中。在干燥食物如香料、胡椒、奶粉、面条中亦可存在。蜡样芽胞杆菌的芽胞不被加热煮沸杀死,在适宜温度下可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并在食物中形成芽胞与产生肠毒素。媒介食物以放置过夜的米饭为主,蔬菜、牛奶等被污染后也可成为食物媒介。
潜伏期长短不一。由于摄入大量活菌引起者潜伏期8~16小时,起病急,以腹痛、水样腹泻为主。由于毒素为主引起者潜伏期为1~6小时,大多2小时左右。临床症状以呕吐为主,少数继以腹泻,与葡萄球菌毒素性食物中毒相似。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2小时。
诊断依靠从可疑食物中分离出蜡样芽胞杆菌,菌量常达10/g或以上。 粪便培养阳性率高低不一, 菌量也不多。蜡样芽胞杆菌产生肠毒素,其培养液注入兔结扎肠曲中,可产生肠腔内液体积聚。恒河猴口服细菌培养滤液可引起腹泻。
预防与产气荚膜杆菌食物中毒性感染基本相同。食物制备后不宜放置过久,应迅速冷却或冷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