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属腺病毒科腺病毒属。因其可引起咽结膜炎,又称腺、咽、结膜炎病毒(简称APC病毒),为双链DNA病毒。结构复杂,外面为20面体病毒壳,直径70~80nm,由252个病毒蛋白壳子粒所组成,其中240个已知是六邻粒,排列成六角形,六邻粒周围有6个病毒壳粒相邻,边缘顶端的一个壳粒是五邻粒,形成五角形,由五个邻近的病毒蛋白壳子粒围住,每个五邻粒的顶端突出,末端有球样的纤突,故其外形似卫星。腺病毒核心直径40~45nm,是由3种含精氨酸较多的多肽分子与分子量2000万~2500万的双链DNA分子所组成。不耐热、耐酸、抗乙醚。从人体分离的腺病毒,目前至少有33个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但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者仅为少数,常见者为1、2、3、4、5和7型,少见的为14和21型。
腺病毒的储存宿主主要是人类,许多动物也可感染,但其血清型与人类者不同。传播途径是人与人间较长的密切接触。游泳池是传播腺病毒结膜炎的一个主要场所,这种流行多在夏季。一般的流行季节则多为秋季或冬季。多数儿童在学龄前已感染过1~7型中的一种或几种腺病毒,5岁时约60%已获得这些型的抗体。
腺病毒对呼吸道、消化道粘膜,眼结合膜和淋巴组织有明显的亲和性。在急性感染期,病毒经呼吸道或眼分泌物排泄约1~3周,也可在尿和大便中排出。腺病毒的某些类型能在淋巴组织中呈潜伏感染状态长期存在。儿童手术切除扁桃体的感染率可高达90%,最常见的为1、2、5型,尚有3、6、7型。
同型腺病毒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同一临床表现也可由多个型的腺病毒引起。临床表现可分以下类型: ①急性发热性咽炎:最常见,主要由1、2、3与8型病毒引起。患者多为儿童。发热高低不一,咽痛、咳嗽、咽充血。一般病情较轻。临床上常不易与其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区别。②咽结膜炎:患者主要为儿童,有时呈流行。成人常呈散发。最常见由3型,尚有1、2、5、6、7及14型引起。其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急性结膜炎、咽炎、显著咽喉痛和淋巴结肿大。尚可有鼻炎、恶心、呕吐、腹泻与腹痛、四肢瘀斑等症状。病程平均5天(1~10天)。③急性呼吸道感染:有发热、头痛、流清涕、咽痛、声嘶与咳嗽。有时伴一侧或双侧结合膜炎与淋巴结炎,尚有肺炎。病程1天至几周。④腺病毒肺炎:婴幼儿较重,主要病变为灶性或融合性肺炎,肺实变可达一叶的全部,以左肺下叶最多见。起病急骤,发热高,阵咳或频咳,肺部可闻干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可发生胸膜炎,重者因呼吸困难、发绀、昏迷、心力衰竭而致死。⑤眼部感染,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主要由3与7型引起;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在参加游泳者中流行,主要是8型病毒所引起。
腺病毒感染的病原诊断可采用病毒分离,血清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与中和试验。
治疗为对症治疗,婴幼儿腺病毒肺炎应加强支持疗法,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口服肠衣疫苗(一般是4、5、7型),对同型腺病毒有预防效果,在发病率高的新兵营等单位,对防止流行有一定作用,但对分散居民,只呈散发,不必应用疫苗预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