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耶尔赞小肠结肠炎杆菌肠炎

耶尔赞小肠结肠炎杆菌肠炎
 
摘要: 耶尔赞小肠结肠炎杆菌肠炎系由耶尔赞小肠结肠炎杆菌(耶尔赞杆菌)引起。病菌系肠杆菌科耶尔赞菌属,革兰阴性球杆菌,偶有双极染色。本病起病急,以发热、腹痛和腹泻为主要症状。在患者治疗前分离所得的菌株,应先做药物敏感试验。

耶尔赞小肠结肠炎杆菌肠炎系由耶尔赞小肠结肠炎杆菌(耶尔赞杆菌)引起。病菌系肠杆菌科耶尔赞菌属,革兰阴性球杆菌,偶有双极染色。

根据在25℃培养有鞭毛和动力及不能发酵鼠李糖等特点可与耶尔赞菌属中的假结核杆菌和鼠疫杆菌相区别。按其生化特性有人将本菌分为5种生物型; 根据其O和H抗原发现27种血清型,致病者以3、8、9型多见;尚可采用噬菌体分型。本菌与耶尔赞菌属其他杆菌的抗原无关,但血清9型菌株与布氏杆菌有交叉反应。

近年患病人数逐年增多,地区分布也颇广泛,流行地区有日本、苏联、澳洲、中欧、西欧、北欧、美国、加拿大和南非等,尤以北欧、法国、加拿大报道最多。荷兰抽样粪检该菌结果,检出率为1%,约为沙门菌带菌者总数的10~20%。

本病多为散发,1973年始有学校、医院或家庭集体暴发流行的报道。流行无明显季节性,日本两个学校暴发流行分别发生于冬季和夏季。男女皆可患病,多见于儿童。各种动物如狗、猫、猪等均可感染本病。在未经消毒的水和各种食品中能分离到本菌,传播方式至今尚未明确,可能通过与染病动物或人接触或进食污染本菌的食物等方式而传播。

从患者分离的菌株作幼鼠和兔回肠襻试验,证明这些菌株能产生肠毒素,其特性和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相似。致病菌株对HeLa细胞具侵袭力。尸检病人可见在小肠、阑尾、结肠和胃的粘膜有纵向浅表溃疡,回肠末端病变明显,镜检可见溃疡侵及肌层,淋巴组织坏死,伴有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大量革兰阴性球杆菌等。故本病的发生可能为耶尔赞杆菌侵入肠粘膜而致病,同时也有肠毒素作用。

本病起病急,以发热、腹痛和腹泻为主要症状。体温一般为39~40℃,继之微热,可持续数周至一月以上。腹痛多在右下腹部,也可全腹痛或限于脐周围,伴肌紧张、反跳痛和压痛,常易误诊为阑尾炎。腹泻多为胆汁绿色水泻,伴粘液,日3~10次,持续1~2周,少数间歇腹泻可绵延数月之久。此外尚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乏力。有些病人在病程中出现结节性红斑或多发性无菌性关节炎,后者往往持续较久。临床症状常因年龄不同而异,婴幼儿多见发热、腹泻和呕吐;较大儿童和成人则多以类似典型的阑尾炎症候群起病。年老或患有糖尿病、肝硬化、严重贫血等病抵抗力低下时,若感染本菌,易发生败血症和迁徙性脓肿,较难治愈,病死率高达50%。

血白细胞轻度或中度增高,有的病人粪便中含大量多核白细胞。胃肠道钡餐检查,多数病人在回肠末端10~20cm范围呈现粘膜粗糙、不规则或结节样粘膜相,提示溃疡形成,其大小约5~7×20mm,内窥镜检查和取活组织镜检可见结肠和(或)直肠有炎性病变和溃疡。血清学检查可用间接血凝试验,凝集素效价1:512或以上,或两次血清凝集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高为阳性。以O抗原作凝集试验,抗体效价1/160或以上为阳性。从粪便、血、脓肿等病变部位分离出本菌即可确诊。

在患者治疗前分离所得的菌株,应先做药物敏感试验。本菌对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四环素、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粘菌素等抗菌药物多敏感,可用以治疗。根据病情,疗程1~4周。

耶尔赞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传染源种类繁多,应从改进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以及加强肠道传染病管理的措施来防止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377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