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百日咳

百日咳
 
摘要: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本病常见于婴儿,由于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甚久,故称“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本病常见于婴儿,由于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甚久,故称“百日咳”。

病原体是鲍特菌属的百日咳杆菌,存在于呼吸道。本菌为革兰阳性短小卵圆形杆菌,长约1.0~1.5μm,宽约0.3~0.5μm。从病人体内初次分离时需用甘油、马铃薯的血液培养基。根据其菌落形态、毒力强弱及侵袭力的不同,可分为4相,Ⅰ相,细菌菌落光滑,能溶血,有荚膜,毒力和抗原性强;Ⅳ相,菌落大而粗糙,无荚膜,毒力和抗原性均消失,无致病力;Ⅱ相和Ⅲ相为过渡型。仅Ⅰ相细菌适于制造菌苗。本菌不耐热的表面抗原,在不同的菌株中有所不同,应用凝集吸收试验,可将它分为1、2、3种凝集因子。其中“1”为各型细菌所共有。根据 “2” 和“3”的分布,可将细菌分成1、2型; 1、2、3型和1、3型。本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55℃经30分钟即被破坏,干燥数小时可致死,对紫外线的抵抗力弱,但10℃以下存活时间较长。

百日咳发生于世界各地,多见于温带或寒带。一般散在发病,但由于传染性强,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居住条件差的居民区可形成流行。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在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5~6周有传染性,以发病第一周的卡他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幼儿更易感。由于母体缺乏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给胎儿,故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率高。本病四季均可发病,我国以春、夏季为多。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保护性抗体存在于IgG和分泌性IgA中,后者能抑制细菌粘附于上皮细胞表面。副百日咳与百日咳之间无交叉免疫。

百日咳杆菌侵入易感者呼吸道后,在喉、支气管等粘膜上皮细胞内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上皮细胞纤毛麻痹和细胞破坏,使呼吸道发生炎症。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粘稠分泌物由于排出障碍,不断地刺激呼吸道神经末梢,通过咳嗽中枢而引起痉挛性咳嗽,直至粘稠分泌物被排出为止。由于长期咳嗽的刺激,咳嗽中枢形成持续的兴奋灶,其他刺激如检查咽部、进食、烟薰等均可反射性地引起痉咳。在恢复期及病愈后一段时间内,仍可因哭泣或其他病因的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百日咳样痉咳。

近年,从百日咳杆菌中分离出白细胞增高及淋巴细胞增高促进因子,后者能促使脾脏等器官增加淋巴细胞的排出,且使淋巴细胞在血液中逗留的时间延长,使百日咳患者的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病理损害较轻,主要为气管、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及上皮基底部多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细支气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潜伏期2~21天,平均7~10天,临床经过分为3期。①卡他期: 从发病至开始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一般为7~10天,可有低热、咳嗽、喷嚏、流泪、乏力、厌食等症状。开始时咳嗽为单声干咳,2~3天后热退,其他症状减轻,而咳嗽反而加剧,尤以夜晚为甚。此期传染性最强,若能及时治疗效果也最好。②痉咳期:约2~4周或更长,此期患者有特征性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发作时连续10余声至数十声短促的咳嗽,接着有深长的吸气,吸气时由于声带仍处于紧张状态,空气通过狭窄的声门,发生鸡鸣样吸气声,紧接着又有一连串的阵咳,如此反复直至排出粘痰为止。阵咳发作时患儿常脸红耳赤、舌伸目瞪、涕泪交加、唇部青紫、甚至大小便失禁。阵咳终止时由于排出的大量粘液刺激咽部及舌后部,常引起呕吐。由于痉咳时舌向外伸,舌系带与下门齿摩擦可发生舌系带溃疡。痉咳频繁者由于胸腔压力增加,使颈静脉回流障碍,可有眼睑及颜面浮肿;由于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而引起球结膜下出血和鼻衄;因腹压升高,可发生疝、脱肛等。幼婴及新生儿的声门较小,痉咳开始后,可因声带痉挛使声门完全关闭,发生呼吸暂停而出现深度紫绀,并因脑缺氧而抽搐,称窒息性发作,若不及时抢救,可窒息死亡。成人或年长儿童,可无典型的痉咳。③恢复期: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次数减少,鸡鸣样吸气声消失,一般持续2~3周后咳嗽好转,但亦有迁延甚久者。

并发症主要有继发性支气管肺炎。其次为百日咳脑病,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于痉咳期,表现为惊厥、反复抽搐或癫痫状态,亦可出现高热、昏迷。若出现脑水肿而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百日咳出现痉挛性咳嗽后,诊断多无困难。卡他期因无特征性症状与体征,应注意询问接触史。若儿童以夜晚咳嗽为甚,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应定期观察血象。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可达1万~2万/μl以上,淋巴细胞一般在60%以上。有继发其他细菌感染者,中性粒细胞增高。细菌学检查常用咳碟法或鼻咽拭培养法,发病第一周的阳性率最高,达59~98%。近年来应用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鼻咽分泌物,早期病人约75~80%阳性,此法较培养快速,不需活菌,唯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宜与培养同时进行。

百日咳应与痉挛性支气管炎及副百日咳杆菌,腺病毒1、2、3、5型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百日咳综合征、喉或气管异物、肺门淋巴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患者应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及环境安静,避免外来刺激。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卡他期应用抗生素可减轻甚至不发生痉咳。痉咳期应用抗生素能缩短排菌期,但不能缩短病程。首选药为红霉素每日30~50mg/kg,疗程7~14日,氯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唑亦可选用。 高价免疫球蛋白仅用于幼婴重症者,剂量为1.25ml/日,肌肉注射3~5日。重症幼婴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能减轻症状与缩短病程。痉咳期可适当给予镇静剂,使夜间安静入睡,减少咳嗽发作。半岁以下婴儿常突然窒息,故应有专人守护,夜晚尤然。幼婴发生窒息时应人工呼吸、吸痰和给氧。1岁以下婴儿,特别是3个月以下幼婴并发百日咳脑病及肺炎者,预后不良。

常用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作预防注射。由于母体无足够百日咳抗体输送给婴儿,且半岁以下婴儿百日咳病死率又最高,故出生后3月即可开始预防接种。剂量为0.5、1.0、1.0ml,每隔4~6周深部肌肉注射。2岁、4岁、6岁可进行加强注射,每次注射1.0ml。经预防接种百日咳菌苗后,若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等反应,应停止以后的预防接种。

近年来主张对无免疫力而有百日咳接触史的婴幼儿,进行药物预防。首选为红霉素,每日40mg/kg,分4次口服;亦可应用氯霉素,每日25~30mg/kg,分2~3次服用,连服3~5日。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22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